光明電廠環評再審 要求強化土石堆管理

環境部12日召開大甲溪光明抽蓄水力電廠環評初審,對於該計畫將產生的5處土石堆置場的處理措施,環評委員要求台電強化包含耐震、土石運輸、廢汙泥處理等管理,並承諾將隧道出口沉沙池或混凝池汙泥做為土石堆置場覆土,同時對清淤、區域排水等研提具體環境保護對策,最後決議補正後再審。
根據台電會議簡報,大甲溪光明抽蓄水力發電計畫將以既有德基與谷關水庫作為抽蓄的上下池,不須新建壩體,主要建設包含10.6公里頭水隧道、進出水口、地下電廠與四部發電機組,總裝置容量約610MW,預估工期為10年。
台電說明,抽蓄水力發電是利用離峰電力將水抽至上池儲存,尖峰時再釋放至下池發電,於兩水庫間進行抽蓄操作,形成內循環,不涉及大甲溪河道水流變動。
民團質疑鑽炸恐引山崩地滑
針對需鑽炸山體開挖隧道一事,台灣生態學會顧問張豐年指出,梨山至谷關段地質脆弱,過去已因道路與電廠等人為開發造成結構鬆動,恐導致山崩滑動。淨竹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聖崇表示,中橫地區山體不堪鑽炸開挖,若強行開發恐威脅下游谷關、東勢、石岡等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監督施政聯盟執行長許心欣則指出,台電斥資600億元興建卻僅提升類似中火一部燃煤機組的發電量,還要承受炸山造成的風險,另將產生高達245萬立方公尺土石,分為5處堆置在大甲溪沿岸,憂心成為不定時土石流炸彈。
教授發文支持抽蓄電廠開發
另外,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則透過臉書發文表達支持,他表示,大甲溪光明抽蓄與日月潭明池抽蓄一樣,都是目前最環保、最能與當地地景整合的儲能設施。莊秉潔指出,10.6公里長的隧道並非最長,與2006年新武界16.5公里引水道相比還短6公里。完成後可以搭配光電或風電,取代610MW的燃煤發電。對台灣邁向2025淨零,走上扎實的一步。
針對外界對鑽炸施工的疑慮,台電說明,將參考國際標準控制爆破振動,我國鑽炸施工的最大振動速度管制標準多訂為2.0cm/s,鑽炸作業的噪音及振動對聚落均無影響;至於保護對策,台電強調,橫坑及隧道洞口將採機械開挖,入洞40公尺後才進行鑽炸。
環委要求補足堆置管理計畫
閉門會議中,環委指出,台電規劃5處土石堆置場,總容量約193萬立方公尺,但並無說明包含土石運輸、廢汙泥處理等相關措施,環委要求,應具體說明管理計畫,並研提土方堆置場安全措施(含耐震強度)及減輕措施,並確認開發單位承諾,將隧道出口沉沙池或混凝池汙泥做為土石堆置場覆土。
此外,面對極端氣候風險,環委要求台電評估施工期間可能造成的逕流廢水、邊坡滑落對德基與谷關水庫淤積及水文影響,並擬定清淤與區域排水對策。同時,應補充說明施工對動物生態的噪音與振動影響,並加強與在地部落、社區與利害關係人的溝通協調。最後,環評決議補件修正後再行審查。◇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