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工轉身為藝術家 趙世賢的創作之路

出生於苗栗後龍漁村的趙世賢,18歲時前往台中學習汽車排氣管焊接與製作,20多歲便創業,成為中部知名的專業工廠老闆。然而,他對藝術的熱愛從未熄滅,最終選擇將30年的焊接技術轉化為鐵雕創作的基礎。
趙世賢的創作風格獨特,採用「以火為刀」的減法雕刻技法,直接在鋼鐵上進行焊接與切割,形成獨特的肌理與線條。他的作品常以修長的人物形象呈現,象徵著他在汽車排氣管製作時仰望工作的姿勢,並傳達出人人平等的理念。
作品與展覽 從故鄉到國際舞台
趙世賢的作品深受故鄉苗栗的影響,他將童年的回憶與鄉土情懷融入創作中。例如,他的「家鄉系列」作品,描繪了三合院的紅磚牆、童年遊戲跳格子等場景,展現了台灣早年的風情。
他曾多次舉辦個展,包括2018年的《相信・投入・堅持》個展,展出於雲林西螺的螺陽文教基金會,作品題材涵蓋故鄉三合院和奧運項目,深受觀眾喜愛。
此外,他的作品也獲得多項獎項肯定,如2018年入選台陽美展雕塑類,並於2015年入選新北市美展雕塑類比賽。
近期創作 哲思與藝術的結合
在近期的創作中,趙世賢持續探索存在與時間的主題。他的作品〈線之所向〉,以細長的金屬線條自地面蜿蜒而起,盤旋、糾結、延展,象徵著人在空間中尋求平衡與定位的過程。作品不講述結局,只留下一段話:
〈線之所向〉
一條細長的金屬線條
自地面蜿蜒而起
盤旋、糾結、延展
如同一個身體在空間中
尋求平衡與定位
它無法筆直前行
卻也未曾倒下
它既是形體也是意志的象徵
以極簡而張力十足的構造
映照出人類存在的脆弱與堅韌
是思想的脈動
是時間的刻痕
是無聲的呼喊
作品不講述結局 只留下一個提問
「當你的存在成為一條線
它會通往何方?」
我試圖把「存在」視為一種流動的狀態,不穩定、不對稱
充滿暫時性與未完成感
金屬的彎曲過程
就像是對自我與現實的辨証
一邊抵抗、一邊成形
每一道彎曲都承載著
選擇、妥協、或掙扎。
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他對金屬材質的掌握,更反映了他對自我與現實的辨證思考。每一道彎曲都承載著選擇、妥協、或掙扎,呈現出人類存在的脆弱與堅韌。
鋼鐵中的柔情與哲思
趙世賢的鐵雕作品,融合了技術與藝術、現實與哲思,展現出鋼鐵中的柔情與深度。他以火為刀,將堅硬的金屬轉化為充滿生命力的藝術作品,讓觀眾在欣賞的同時,思考自身的存在與未來的方向。
在他的創作中,我們看見了藝術的力量,也感受到一位藝術家對生活的熱愛與對世界的深刻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