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看國會】愛滋防治費心力 去汙名仍待努力

⊙張佳婷/整理報導

紅絲帶基金會於2005年3月成立,著重於愛滋防治工作,關注的族群包含性工作者、藥癮者等高危險族群以及青少年朋友,結合民間與政府資源,定期對其進行衛生教育宣導,以預防疾病的擴散。

愛滋病的潛伏期長,即便感染也無法立即測出,感染初期亦不會有明顯症狀,而發病之後,許多個案依舊無法從外觀辨識,是以正確的疾病預防概念是人們不可缺的知識。

本週公民看國會邀請到紅絲帶基金會的企劃專員李奇紘先生,請他介紹紅絲帶基金會的宗旨、理念以及進行的工作。

李奇紘先生表示,愛滋病的傳染途徑有三,包含體液、血液及母子垂直感染,是以與感染者一般日常生活的相處並不會有染病的疑慮。然而疾病汙名使得高危族群或愛滋個案在社會生活備受阻力。

在現行制度中,愛滋病的花費皆由疾管局公務預算負擔,台灣愛滋病毒感染通報人次已達2萬3千人,並逐年攀升,而在這筆預算中,門診費用與藥費(現行以雞尾酒療法為主)占了8成以上,使得預防與衛生教育僅能獲得部分資源。

是以今日對於是否要對愛滋門診、用藥收取部分負擔引發熱烈討論。由於愛滋病毒感染目前無法根治,抗藥性強,是以一旦服藥便不能間斷。至於收取部分負擔是否會降低個案用藥意願、使得疾病無法控制,李先生認為這部分多加討論,或許可提出公式化的愛滋防治預算作為解方。

以台灣之醫療水平,在病患穩定服藥的情況下,在1997年雞尾酒療法初引進時採用的第一批病患,統計至今仍有相當高的存活率,從這個角度來看,愛滋病在台灣社會中,已有逐漸朝向可控制慢性病之趨勢。

然而,由於過去媒體對愛滋、性之關聯大肆渲染,造成愛滋不僅無法被以平常心看待,更使此族群被貼上標籤,使疾病的汙名長時間被烙印,一時半刻難以除去。

李奇紘先生呼籲,該被高度關注的是高危險行為而非高危險族群,因為疾病面前人人平等,若沒有正確的觀念,每個人都有得病的風險。近期紅絲帶基金會與公部門合作,創建多元開放的平台,使人民與政府單位能夠對於疾病與人權產生共識。◇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