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賢:製造業外移 反強化台競爭力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資料照。(記者宋碧龍/攝影)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資料照。(記者宋碧龍/攝影)

【記者侯駿霖/綜合報導】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近日出席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TSIA)年會時表示,外界對於台廠赴美設廠引發「產業空洞化」疑慮,其實誤解了台灣產業的核心結構。他強調,製造業外移反而強化台灣競爭力,「研發與決策中心始終在台灣,外移讓我們更聚焦於高附加價值領域」。

童子賢指出,台灣半導體能保持全球領先地位,關鍵在於長年累積的三大因素,包括:人才引進與傳承、正確的產業策略,以及企業家的開創精神。他說,數十年前政府積極引進海外人才,如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台積電研發六騎士之一的林本堅等「鳳凰級人物」,再結合宏碁、神通等創業浪潮,奠定今日科技產業厚實基礎。

他分析,台灣沒有選擇日本、韓國式的重工業路線,而是走向資訊電子與高科技產業,選擇了正確的產業發展策略,避免陷入產能過剩與低利競爭的困境。他認為,如果當年台灣也發展鋼鐵、造船,今天可能會像韓國一樣與中國內卷。

針對AI趨勢,童子賢表示,未來將如同網際網路般滲透所有數位產品,從家庭遙控器到筆電、伺服器,皆需AI能力才能提升生產力。他強調,AI是新一波全球基礎建設,各國都怕落後,目前AI差不多是高中生程度,仍有發展空間。

童子賢提到,從1990年代後期到2000年,台灣製造業大量在海外擴廠,但外移現象並沒有掏空或削弱台灣的競爭力,反而強化了台灣的競爭力,因為台灣少子化以後,不適合把大量人力投入製造業。

面對美中科技戰、稀土管制與地緣政治變局,童子賢說,二戰後世界已是地球村,若各國都互相卡脖子,會卡不完,尤其鋼鐵、化工、農業、數位等產業全仰賴合作,封鎖會讓大家都受傷。他說,台灣在少子化時代下必須超前部署能源、法規與人才,台灣科技優勢將長長久久,持續在全球供應鏈中放大影響力。

在能源議題上,童子賢主張應務實看待核能與綠能並行,並強調「把電用在先進產業,是進步國家的象徵」。他指出,過去10年台灣用電僅增長11.6%,問題不在電不夠,而在能源配置錯位,應以核能搭配再生能源,確保穩定供電。◇

延伸閱讀
荷中官員通話 安世僵局暫無解
2025年10月22日 | 1個月前
安世風暴 汽車晶片又斷鏈
2025年10月21日 | 1個月前
機械業遇關稅難關 理事長:拚找出路
2025年10月21日 | 1個月前
荷蘭嚴管安世半導體 防晶片技術送中
2025年10月13日 | 1個月前
吳志中:三大支柱維護嚇阻力
2025年10月09日 | 1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