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業遇關稅難關 理事長:拚找出路

台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21日舉辦「80週年國際高峰論壇」,理事長莊大立表示,機械業是支撐電子、半導體、食品與能源等關鍵產業的「工業之母」,未來將以數位化與低碳化為雙軸轉型方向,邁向下一個黃金80年。
莊大立指出,台灣機械產業經過80年發展,從光復初期的維修代工,已成長為具全球競爭力的完整產業供應鏈,年產值突破新台幣1.2兆元,為國內製造業第二大支柱。他說,「機械業不只是製造設備的供應者,更是支撐電子與半導體產業的基礎,是名副其實的工業之母。」
不過,受到全球通膨、關稅與匯率等因素影響,今年1至9月台灣工具機出口年減約6.4%,但半導體、木工與食品機械仍逆勢成長約6%,顯示客製化、高附加價值產品有助抵禦匯率波動。
莊大立呼籲,業界應加速研發與創新,發展綠色製造與服務型製造,強化國際市場布局,為台灣經濟注入持續動能。
此次論壇也聚焦人工智慧、工業機器人、半導體應用、國防航太、淨零轉型與人才培育等七大議題。經濟部次長何晉滄表示,政府編列460億元產業韌性特別預算,協助企業在AI時代轉型升級。經濟部已成立產業輔導團,提供企業資金、技術與人才支持,協助台灣製造業提升全球競爭力。
機械公會秘書長許文通則形容,台灣工具機產業目前「上有鍋蓋、下有鐵板」,高階產品受日本匯率影響競爭激烈,日幣從2021年迄今貶值約48%,新台幣僅貶值約6至7%,相當於日本工具機打6折賣給客戶。
許文通說,台灣中低階設備以性價比聞名,但中國鋼價僅台灣1/3,台灣銷往東南亞的訂單容易遭到中國低價夾殺。但他認為,產業出口結構已逐漸轉向高客製化與系統整合方向,半導體、木工及食品機械的客製化訂單,目前已接到明年上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