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青春期痘痘,可能器官出問題?
                別輕忽臉部痘痘!除了青春期皮質分泌問題,如果異常冒痘嚴重,可能是器官在求救。醫師分享兩則先找出體內病灶,排除皮膚發炎主因,再輔以外部治療,成功恢復皮膚健康案例。
案例一:33歲的林小姐,臉部多處疼痛的紅色丘疹及膿皰,病灶逐漸增多且惡化,使用外用A酸及口服抗生素,但改善有限,準備使用口服A酸治療時,發現肝臟酵素異常,於是轉診至胃腸肝膽科,改安排兩次光動力治療(Photodynamic Therapy),後續肝功能穩定後,重新以口服A酸治療,情況改善。
案例二:26歲的吳小姐,因多囊卵巢症候群,引發嚴重痤瘡,臉部、胸前及上背出現多個大小不一的紅色丘疹與膿皰,部分病灶甚至惡化形成結節性囊腫,伴隨明顯疼痛,破裂後更留下疤痕及色素沉澱。嘗試使用外用藥及口服抗生素治療,但效果不佳。
診斷先局部病灶施打痘痘針,考量情況較嚴重,確認未懷孕及其他禁忌症,口服A酸治療,數月後痤瘡病灶逐漸改善,新發痤瘡減少,皮膚出油情況明顯好轉,臉部及身體炎症逐漸消退。
不只青春期,成年人也深受其害
奇美醫院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陳麒亘指出,痤瘡(青春痘)是一種常見皮膚疾病,全球盛行率約9.4%,臺灣近年盛行率逐年上升,女性多於男性。雖然常見於12~25歲族群,但成年人亦會罹患痤瘡。痤瘡不僅影響外貌,還可能造成社交困難、情緒壓力等,甚至與焦慮、憂鬱、自殺傾向等心理問題相關,影響程度不亞於傳統上認為較嚴重的皮膚疾病(如乾癬、異位性皮膚炎等)。
痤瘡病灶型態與嚴重程度分級
陳麒亘說明,痤瘡的病理複雜,常提及為毛囊過度角質化、毛囊皮脂腺內微生物過度繁殖、皮脂分泌過多、先天和後天免疫的發炎機制四大因素。
常見高風險族群包括:有痤瘡家族史、青春期族群、BMI偏高或油性肌膚等。痤瘡病灶形態多樣,常見有黑頭粉刺(開放性粉刺)、白頭粉刺(密閉性粉刺)、丘疹、膿皰、結節和囊腫等,最常出現在臉部,也可能發生在前胸與上背。
病灶可能伴隨疼痛或搔癢,甚至留下疤痕或色素沉澱。根據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痤瘡臨床指引,痤瘡分為五級,從第0級無病灶最輕微,到第4級非常嚴重的痤瘡。
痤瘡治療採「分級擊破」策略,依嚴重程度分為外用及口服藥,口服A酸為目前最有效藥物,但因副作用多,需謹慎使用。照光治療或光動力療法作為輔助治療選擇,在口服A酸前期或無法使用時提供改善效果。
陳麒亘說,痤瘡的治療是一個綜合且個人化的過程,從鑑別診斷到選擇療法,都需高度專業知識。由於痤瘡可能與其他疾病相似(如玫瑰斑、藥物引起的皮疹),建議民眾切勿自行判斷或購買成藥,應由皮膚專科醫師確認診斷,避免痘痘留下永久性疤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