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AI產生的「工作垃圾」正削弱生產效率

人工智慧(AI)。資料照。(記者宋碧龍/攝影)
人工智慧(AI)。資料照。(記者宋碧龍/攝影)

【記者李芳/編譯】

伴隨人工智慧(AI)的迅速普及,生成式AI工具(generative AI tools)在各類工作場合的應用激增。最新研究指出,多數公司至今仍未看到可衡量的投資回報。研究者認為,問題之一在於AI產生的內容充斥著所謂的「工作垃圾」(workslop)——表面精美、結構完整,卻缺乏實質性內容。

這份由BetterUp Labs和史丹佛大學合作的研究顯示,約41%的員工曾遇到過AI生成的「工作垃圾」。這些內容看似過得去,實則為他人製造更多工作,導致生產力下降、團隊信任度受損、協作效率降低。研究結果提醒管理者,應反思是否在鼓勵不加區別的AI使用要求,卻未能明確規範品質標準。

為避免「工作懈怠」與「工作垃圾」的輸出,報告建議:1,管理者應該樹立有針對性的人工智慧使用標準,建立清晰的規範;2,鼓勵一種將高度自主性和積極性相結合的心態;3,將AI視為一種協作夥伴,而非取巧捷徑。

研究指出,自2023年以來,AI在工作中的應用量已翻倍,完全導入AI流程的公司也幾乎倍增。然而,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調查發現,95%的企業未獲得實質回報。

AI應用助長「精神懶惰」文化

隨著AI工具的普及,人們看到,運用AI能夠快速產生精美的成果。有的員工利用AI工具的能力來完善自己的工作;也有的員工用它來創造實際上毫無幫助、且不完整或缺少專案關鍵背景的內容。其結果是將「工作負擔」轉移到接收者身上,迫使同事重新整理、修改或解釋不完整的內容。

一位金融業人士形容,「我不得不決定,是重寫、還是讓他重寫,還是乾脆放棄。」他認為,這樣的AI應用正在助長精神懶惰的文化。

根據調查,員工平均每次處理「工作垃圾」需耗費近兩小時。更嚴重的是人際信任的破裂:近半數受訪者表示,發送「工作垃圾」的同事被視為能力下降或不可靠。

報告進一步指出,AI使用成效與員工心態密切相關。研究團隊將員工分為兩類:「飛行員」(Pilots):主動探索AI,藉此提升創造力;「乘客」(Passengers):被動依賴AI,試圖逃避工作。

結果顯示,「飛行員」使用AI的頻率高出「乘客」75%,且更常將AI作為創造與改進的工具,而非取巧的捷徑。

研究結論強調,企業的下一階段挑戰,是如何讓AI真正融入協作流程,成為共同推動成果的夥伴,而非成為增加工作中摩擦的障礙。AI輸出的品質與人類的指導、審核與責任感息息相關。管理者必須以身作則,建立清晰規範,推動高標準的人機協作,確保AI應用能真正提升工作品質,而非削弱工作表現。◇

★相關閱讀:
延伸閱讀
近4成青少年有情緒困擾 半數向AI傾訴
2025年09月17日 | 1個月前
民調:7成美國人憂AI致永久失業
2025年08月22日 | 1個月前
【國際瞭望】網際網路再次面臨變革
2025年06月23日 | 3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