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AI改變速度超乎想像 效率與倫理難題並存

集仕多創辦人梁哲瑋接受《大紀元時報》專訪時表示,AI帶來的轉型速度比外界想像更快。(記者戴德蔓/攝影)
集仕多創辦人梁哲瑋接受《大紀元時報》專訪時表示,AI帶來的轉型速度比外界想像更快。(記者戴德蔓/攝影)

【記者戴德蔓/台北報導】

人工智慧(AI)的發展持續加速,帶動產業與社會結構變化。AI擬真人應用公司集仕多創辦人梁哲瑋接受《大紀元時報》專訪時表示,AI帶來的轉型速度比外界想像更快,不僅改變了工作流程與用人標準,也引發真假難辨、倫理爭議等挑戰。他說,效率提升是一面,但如何在法律、教育與社會共識中找到平衡,才是長期必須面對的課題。

資策會9月30日主辦AI開箱日「小微企業啟動系列-智慧零售」交流會,邀集多家廠商分享經驗,探討如何藉由智慧化流程全面提升營運效能。

梁哲瑋分享,AI在地化是他們一開始的努力方向。「我們的虛擬人能聽懂台語、講台語,也能使用客語,還針對台灣日常會出現的地名、品牌名做訓練。」

他解釋,實際測試中,光三個字就可能出現500種同音或近似音的組合,因此必須透過大量聲音資料,讓系統學會台灣人常用的腔調和用語。這些技術並非單純追求精緻化,而是希望更貼近本地生活情境,讓AI在吵雜環境或不標準發音下,依舊能辨識準確。

AI改變用人標準

除了語音,AI在內容產製與流程優化上帶來顯著效果。梁哲瑋舉例,以往產出一張財經走勢圖,從拉行情、製圖到套上格式,至少需要2小時,而透過AI,只要輸入一句話,10秒內就能完成。「這不只是速度上的差距,而是把原本繁瑣的工作節點,直接重新定義。」

他說,這樣的改變不僅發生在內容產業,也適用於自媒體、企業內部簡報甚至日常工作,「門檻降低後,更多人可以自己完成過去需要專業人員處理的事」。

效率帶來的另一面,是用人標準的改變。「重複性、初階的工作幾乎已經被取代。」梁哲瑋說,在公司內,設計師多只處理複雜需求,初稿往往由AI先完成,文案寫手的角色則逐漸被「工程師+AI」取代。「現在我們更重視的是會不會用AI工具,而不是學歷有多高。」

梁哲瑋認為,這樣的趨勢不僅影響新創公司,也衝擊傳統產業與跨國大廠。「過去名校畢業生靠記憶力與邏輯力取勝,但現在,如果一個人再普通,只要會用AI,產出的結果可能與高材生無異。」

AI幻覺難避免 只能降低風險

談到AI常被質疑的「幻覺」(hallucination)問題,梁哲瑋認為無法完全避免,但可以降低風險。AI幻覺是指AI模型生成錯誤、虛假或誤導性的資訊。

梁哲瑋解釋,大型語言模型的資料來源龐雜且不一,偏頗或矛盾在所難免。他解釋,大型語言模型的資料來源龐雜且不一,偏頗或矛盾在所難免。

「我們會透過指引,要求模型在不確定時不要亂答,沒有佐證時不要給出結論。」

他說,工程師能透過設計流程讓系統在信心不足時直接提醒使用者,或標示答案不確定,「不能說消除,只能盡量減少。」他說,工程師能透過設計流程讓系統在信心不足時直接提醒使用者,或標示答案不確定,「不能說消除,只能盡量減少。」

AI除了技術問題,更大的挑戰在於倫理。近期有歌手的巡迴演唱會影片,被質疑動用AI生成假觀眾。「演唱會人真的很多,但畫面也確實經過AI處理,這種情況很難單純用『真或假』來下結論。」他說。

梁哲瑋坦言,這類「以假亂真」的案例越來越多,甚至難以用傳統標準來判斷,「技術與偵測方法會持續進步,但攻防將會長期共存。」

法律與教育亟需跟上

面對AI真假難辨的挑戰,梁哲瑋認為必須從制度上補位,首先是法律,「蒐證、鑑識、定義新型態的犯罪方式,都要跟上科技腳步。」他舉例,區塊鏈剛出現時,也花了很長時間才納入規範。

其次是教育,「過去AI被視為科技玩具,但現在它已經改變生活。我們的小孩應該在教育體系中學到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梁哲瑋提到,近期女高中生盜用台南市長黃偉哲大頭貼宣布「台南停班停課」的案例,他認為,「教材裡必須加入這類課題的探討,否則社會變化會過快。」

至於外界憂心AI泡沫化,梁哲瑋認為機率不高,「硬體與應用的需求都在增加,是不可逆的趨勢。」不過,他也坦言,挑戰在於投資能否短期回收,成效未必如想像浪漫,「但基本盤是逐步往上堆疊,應用會越來越深。」

梁哲瑋說,AI確實帶來效率與成本降低,也澈底改變用人方式,但同時伴隨倫理與法律的落差。「轉型速度比想像中快很多」,他提醒,效率與風險並存,社會如何在科技與規範之間找到新的平衡,將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問題。◇

延伸閱讀
台灣8月製造業景氣連4衰
2025年10月01日 | 3天前
OpenAI阿特曼來台密會台積電
2025年10月01日 | 3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