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紡織業關稅衝擊 紡拓會:以創新突圍

紡拓會10月1日舉行台北紡織展記者會,祕書長黃偉基(右5)表示,面對關稅與競爭壓力,台灣紡織業唯有持續創新,才能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步。(記者戴德蔓/攝影)
紡拓會10月1日舉行台北紡織展記者會,祕書長黃偉基(右5)表示,面對關稅與競爭壓力,台灣紡織業唯有持續創新,才能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步。(記者戴德蔓/攝影)

【記者戴德蔓/台北報導】

紡拓會10月1日舉行第29屆台北紡織展(TITAS)展前記者會,祕書長黃偉基指出,美國突如其來的「對等關稅」政策,讓台灣紡織業在上半年經歷一波「拉貨潮」與訂單急凍,業界一度措手不及。面對關稅長期化與中國競爭壓力,他強調台灣紡織業唯有持續創新,才能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步。

黃偉基回顧,今年4月美方突然宣布對台紡織品課徵高達32%關稅,震撼業界,一週後又改為10%,並給予90天緩衝期,期間台灣廠商緊急趕工出貨,傳統淡季反而不淡。但緩衝期一過,6月訂單急速下滑,直到8月才逐漸回穩,產能利用率回升至八成以上。目前美國關稅已調整至20%,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也分別與美方敲定不同稅率,市場進入新秩序。

「美國財政部長已公開表示,他們要的是半導體、電動車等高附加價值產業,不會重啟紡織業供應鏈。」黃偉基說,美國政策方向意味著紡織業不會成為美國投資重點,亞洲布局才是關鍵。

中國快速拓展加劇台灣壓力

黃偉基分析,歐盟是全球最大成衣進口市場,美國次之,再來是日本、英國和韓國。雖然美國仍是台灣最大出口國,但歐盟、日本等地將是未來拓展重心。不過,他提醒,中國在失去美國市場後,正加速拓展中亞、非洲、拉美及歐洲市場,且產品並非全是低價品,對台灣形成新的壓力。

他指出,越南與歐盟FTA上路已三年,越南製成衣出口歐洲享低稅甚至零關稅,但「中國原料→越南加工→銷歐」的模式未被阻斷,使台灣與中國原料在越南形成直接競合。他補充,印尼正與歐盟推進FTA,若簽署成功,印尼製成衣銷歐也將享零關稅,台商雖可受惠,但同樣面臨中國原料競爭。他預估,2026年後台灣在非美市場的挑戰只會更嚴峻。

台灣紡織業展現永續新實力

在此背景下,今年TITAS以「永續環保」、「機能性應用」、「智慧製造」為三大主軸,展現台灣產業優勢。黃偉基舉例,台化投入廢棄漁網回收再製尼龍,南亞推動循環經濟材料,福懋開發植物來源的「生質耐隆11」,遠東新則以回收寶特瓶製成彈性布料,並為皇家馬德里球衣提供環保材質。力麗集團更搶先因應歐盟2027年即將實施的「數位產品護照」(DPP),打造可追溯、透明的供應鏈。

黃偉基表示,在關稅墊高售價、通膨未解且利率走勢未明的情況下,美國市場消費動能難以優於往年,業者必須全力鞏固既有市占,同時深耕美、歐、日、英、韓等主力市場。他強調,台灣雖缺乏天然資源,但仰賴石化原料與長期研發,已在運動與戶外機能布闖出利基,「全球競爭壓力不會減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創新,提升自身競爭力。」

今年TITAS共有來自10國、904個展位,其中海外展位占72個。紡拓會也邀請約80家中型品牌商來台,協助台廠尋找合作機會。「Nike、Lululemon這類超大型品牌的供應鏈早已固定,我們鎖定的是正在成長、值得培育的買家,幫助台灣業者在激烈競爭中找到新出口。」黃偉基說。

智慧製造技術提升產業競爭力

他同時指出,台灣長期面臨缺工,自動化與智慧製造成為維持競爭力的關鍵。今年展會特別邀集多家機械與自動化廠商,展示最新技術與解決方案,協助紡織廠提效、降耗、穩品質。

黃偉基最後提醒,歐盟2027年起將全面實施「數位產品護照」,2026年上半年營收逾5千萬歐元的企業,須公告2025年未售庫存品項與數量,且不得以廢棄方式處理。供應鏈透明與第三方驗證,將成為台灣紡織業能否進入歐洲市場的入場券。◇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