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成青少年有情緒困擾 半數向AI傾訴

兒福聯盟9月17日公布「2025台灣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報告」,發現近四成的青少年正面臨情緒困擾,其中近兩成(17.7%)達到中重度;超過兩成青少年曾浮現自殺念頭,其中,青少女的風險尤為突出,中度以上自殺意念比例高達23.4%,遠高於青少男的7.5%,已顯示出心理健康專業協助的迫切需求。
兒盟政策發展處副處長李宏文說明,當多重壓力交織,心理負擔加劇,若不妥善處理,恐引發青少年拒學、睡眠困難等連鎖問題。
調查數據顯示,約兩成(20.5%)青少年頻繁出現拒學念頭,近半數(47.9%)睡眠不足問題;有23.6%青少年正在經歷難以入睡、易醒等中度以上的睡眠困難,日常生活與學習因而受到干擾。
令人擔憂的是,儘管多數學生認同心理健康專業協助的重要性和效果,卻仍有近四成(39.1%)青少年在面臨心理困擾時選擇「沉默」或「不求助」,即使開口,也傾向找AI傾訴,而非尋求專業協助,忽視了潛在的風險。
兒盟調查發現,有心理健康困擾且有實際求助經驗的青少年之中,有46.5%選擇向生成式AI傾訴,高於向學校輔導室(41.1%)、心理健康專業人員(30.4%)求助的比例,反映網路世代求助方式的特殊性。
臨床心理師陳品皓表示,AI能提供短暫的心理支持,讓孩子不至於完全壓抑情緒,但其最大的問題是會討好使用者,但實際心理健康問題錯綜複雜且涉及多方面原因,實務要緩解心理健康問題,必須要從觀念上進行認知行為校正,才能恢復心理健康。
李宏文呼籲,政府應放寬未成年人使用遠距或線上諮商的限制,發展可信的線上輔助服務;並應加強青少年的數位素養教育,幫助孩子學習辨識風險,找到更安全的求助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