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拉高用電密度 UPS大廠談電力韌性新挑戰

伊頓台灣與菲律賓總經理林鈺培比喻,UPS如為產線投保,可在斷電時即時供電,爭取安全停機時間,避免晶圓或製程報廢。(記者戴德蔓/攝影)
伊頓台灣與菲律賓總經理林鈺培比喻,UPS如為產線投保,可在斷電時即時供電,爭取安全停機時間,避免晶圓或製程報廢。(記者戴德蔓/攝影)

【記者戴德蔓/台北報導】


AI算力推升晶片功耗與機房用電,半導體產線與資料中心的「電力韌性」正被往上拉一級。輝達(NVIDIA)供應鏈成員、美國不斷電系統(UPS)大廠伊頓(Eaton)在今年國際半導體展釋出兩個訊號:一是單機大容量UPS走向更高功率密度;二是高壓直流(HVDC)800伏架構成為業界討論焦點,帶動周邊電力設備的重新設計。

「AI需要的是穩、快、密。」伊頓台灣與菲律賓總經理林鈺培受訪時表示,AI伺服與加速卡用電持續攀升,資料中心電力基礎建設必須同步升級;今年伊頓在台推出單機可達2.5MW的大容量UPS,「以往可能要四台,現在一台能做的事更多」,騰出的空間可回饋給生產或機房設備。

高壓直流800V發酵 供應鏈提前備課

林鈺培指出,近來展會與客戶討論的重點之一,是為了下一代AI晶片而興起的800V直流配電議題;這意味電力路徑、配電安全、效率及介面標準都得翻修。「我們也與輝達就電力架構合作開發,在亞洲已有客戶進入試運行。」他說,從原本常見的54V走向800V,是機房配電效率與線纜損失的系統性調整,供應商需要更早介入做整體規劃。

「買的是保險」:斷電風險下的產線保護

台灣社會關注電力的供需是否足夠,林鈺培形容UPS的角色,就像給產線買保險——當外部電力因人為或非人為因素中斷,UPS先頂上,爭取有序停機或轉供的時間,以避免「做到一半的晶圓或製程整批報廢」。在先進製程中,這段緩衝時間對良率與成本的影響尤為直接。

在地製造+服務密度:交付與維保的「即時性」

不同於多數只在台設商務或應用團隊的外商,伊頓在台兩座工廠(其中一座生產UPS),並配有實驗室與研發人員。「我們在台灣約700人,R&D約10人、客服團隊近30人,可因地制宜做客製與維保。」林鈺培說,近兩年對台資本支出超過新台幣1億元,擴充產能與新增產線,除供應本地半導體,也外銷到伊頓其他國家工廠。他並稱,台灣廠在伊頓全球約205座工廠中「績效名列前五」,是在半導體客戶需求「淬鍊」下養成的體質。

走出台灣:供應鏈外移的「群聚作戰」

面對美中科技競爭與在地化生產需求,伊頓台灣與菲律賓總經理林鈺培指出,伊頓在美國、菲律賓、中國大陸及印度皆設有產能,可依關稅與交期靈活調度生產,降低地緣風險;服務面也「跟著台廠走」,在美、日、歐皆有團隊接力支援。

他觀察,台灣供應鏈赴海外建廠最大的挑戰之一是文化節奏差異:「台灣習慣即時回應、加速處理,但在許多國家,五點下班後就是私人時間,不能用台灣的節奏要求當地。管理者必須在達成目標與尊重在地工作文化之間找到平衡。」

林鈺培說,要把台灣半導體供應鏈的協同效率「移植」到海外,必須靠群聚與分工,而非單打獨鬥,這也使得廠商從「單一設備採購」逐步轉向「整體電力規劃與長期維保合約」,形成更緊密的合作模式。

隨著台積電等大廠在美國設廠,相關供應鏈亦陸續跟進。林鈺培在業界聚會中聽到不少第一線工程師分享,初到海外時常面臨飲食、氣候與工作文化的落差,適應期並不輕鬆。「台灣的工作步調像四倍速,但在國外,五點下班後就是私人時間,不能要求當地人以台灣速度回應,」他說,這對台籍管理者是一大考驗,需要學會在效率與文化差異間取得平衡。

有工程師選擇先獨自赴任、待家人適應後再接來同住,以減輕心理壓力;也有人利用週末自駕或搭機前往國家公園與周邊城市放鬆心情。林鈺培認為,這些自我調適的方式,正是台灣供應鏈向海外擴展時,必須學習面對的日常課題。

除半導體,伊頓在台也押注資料中心與儲能需求。前者受AI拉動,後者則是能源轉型配套——從再生能源上網到後端儲能,電力品質與切換策略都需要系統級設計。林鈺培說,「我們的工作,越來越不是單賣一台UPS,而是做端到端的電力設計、監控軟體與維保。」

延伸閱讀
台電演練興達電廠防災通報簡訊
2025年09月14日 | 1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