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變聰明了!新世代五金科技,傳產有春天

臺灣中部擁有完整的五金產業聚落,以高精密零件及工具機聞名,五金材料就有許多的隱形冠軍廠家,並成為包括生產汽車、電子、家電、醫療等國際大廠供應鏈的重要一環。
《大紀元時報》專訪雲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系主任施國亮博士,他特別指出:五金在航太科技業屬於高單價產品,比如一個發動機的葉片,有蒙皮、特殊金屬、螺絲或焊接材料等,五金已非傳統的按重量計算價格。
整體而言,臺灣金屬加工業競爭力強勁,此傳統產業擁有轉型的優勢。
|精密機械轉型|
與無人機「關鍵產業」,水幫魚、魚幫水
施國亮舉例「特斯拉」剛成立時,其馬達、變速箱、傳動系統是臺灣廠商設計的,變速箱裡面的齒輪,臺灣鑄造被認為聲音最安靜,運轉效率最佳;又因整個產業鏈形成聚落,因此客製化能力和交貨速度,同樣是無可取代。後來特斯拉雖轉向與中國合作,但臺灣厚植的實力依然存在。
「無人機、航太產業和五金產業轉型,之間接軌是水幫魚、魚幫水的關係。」施國亮指出,政府在無人機關鍵產業上釋出600億採購計畫,讓今年的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參展的廠商增加七成,整個水平也隨之拉高了。
臺中、桃園和南部的傳統產業,在美中對抗與美新關稅政策下,衝擊巨大;但精密機械業技術高,過去賺過錢,加上政府政策驅動,有十足的底氣和能量轉型。具體言之,許多金屬業、複合材料業、電控系統、馬達、引擎和伺服器廠商,一直能接到訂單。「全球正打造非紅供應鏈,臺灣製造品質精良,雖價格高,但歐美一樣買單!」這是產業轉型的機會點,施國亮肯定的說。
|搭上晶片產業順風車|
五金傳產升級、轉型路更寬
傳統產業願意升級與轉型的,會有另番局面,而不願意調整的就退場了,這兩個面向都需政府協助。施國亮和他的團隊有產學合作經驗,他觀察產業轉型以無人機馬達為例,臺灣生產大量的摩托車用小引擎,技術要轉做無人機使用之輕型化或中型引擎,自然輕而易舉,且是現在進行式。
飛控、通訊、影像晶片屬於無人機重要技術部分,而臺灣的半導體晶片國家隊早已成形,足以滿足無人機業者的需求。此三類晶片極為重要,而臺灣比其他國家更有能力做,美國已指定其航太企業,來臺洽商跨國供應鏈連結事宜。
機身所需複合材料,同樣是臺灣的強項,醫療用複合材料早行銷全球,轉個身就能直接轉型。另外無人機心臟之引擎設計,許多廠商均能快速上手,這是臺灣的時機點。
施國亮同意,全球的五金需求轉向高階五金,包括航太、醫療、綠能設備等;廠商要能投入智能化生產,透過感測器輔助、雲端連線,從傳統製造提升到智慧製造。因此,五金產品確實不只是零件而已,它整合了智慧家居、電動車、醫療器械及無人載具等功能模組。
|跨界產學合作|
雲科大力推「智慧製造」
雲科大曾與「瑞智科技」合作開發馬達和壓縮機,其他如飛控導航、機身材料、動力系統研發都有產學合作經驗;業界自行開發的各類馬達,系所備有馬力性能測試機,能協助檢測性能與耗能。
「所有東西必須要加入AI元件!」智慧製造需與AI結合,施國亮強調工程學院系所的師生,都要學習AI技術。他進一步解說,設計一機身外型後,若用電腦AI檢測升力、阻力系數,其所花經費,遠較以風洞實驗測試為低。於飛機或馬達設計上,根據舊有的設計,輸入新的參數產品成型,其開發效能一樣的快速且精準。
工程學院有做無人機的基礎,目前向教育部申請一項計畫,用AI導控無人機,電腦晶片能自主判斷,航道、航高、風速、溫度、機身上下左右轉動,自行尋找最佳航道;即使被干擾斷訊,飛機本身系統會自主往目標飛行達成任務。
|傳產有春天?|
施國亮:要重視「數位轉型」與價值教育!
五金產業現在整個的趨勢,都在快速的變化,五金要變聰明,必須跨界與各領域連結,亦即產業要擁有變通與轉型能力。因此AI的使用變得相當重要了,壓縮器有無漏氣?生產線上用影像監測溫度,防範公安意外;又如辨識、篩選、分類不同尺寸螺絲、螺帽等重複瑣碎工作,產業需仰賴數位轉型,讓AI來做。
在人才培育上,教導數位轉型能力之外,學校、企業要重視學生與員工團隊合作、創造和溝通能力的養成;施國亮尤認為「傳統價值」與倫理關係,並能保有正面思想,散發正向的能量,更是每個人重要的素養。
結束訪談前我們問,傳統產業有沒有春天?「是有春天,非常有!」他堅定且寓意深長的回道,但關鍵在於產業要自我更新,去適應新的環境,轉型整合後,將會是滿園爛漫花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