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集團也撐不住 酸菜魚餐廳轉型求生

在台灣,酸菜魚已逐漸降溫,短短不到兩年時間,曾經排隊盛況不再,現已門可羅雀。據媒體報導,許多業者已收起門市或調整營運策略。
國內餐飲集團這一鍋旗下酸菜魚品牌「叁加叁」全盛時期有10家門市,如今已全數關閉;「狂一鍋酸菜魚」首店開業不到半年也熄燈;築間餐飲集團旗下的「築間酸菜魚」則力求轉型。
除了前述台灣品牌之外,曾在2024年宣布對台灣市場開放加盟的中國品牌「太二酸菜魚」,至今仍未有在台灣實際展店的消息。
酸菜魚的逐漸退燒,可突顯一件事,前國防大學政戰學院院長余宗基說,這種來自中國、被推廣的風潮,很多是靠著龐大的中國資金與社群平台作助力,而目前中國內部面臨嚴重的經濟問題,如果資源投入的不如以往寬裕,會讓這種被金錢、聲量所堆積出來的對中國文化、食品的期待出現斷裂。
時事評論作家趙曉慧強調,雖然這是來自中國的飲食方式,但與傳統的中華飲食文化還是差異很大,目前在中國的社群上,多看到的是重油、重鹹與重辣、重酸的餐飲文化,而且還跟很多大胃王等暴飲暴食元素結合,有意去刺激觀眾的食慾與消費,「其實這類飲食概念並不符合台灣人的習慣,可想而知會在台灣退燒。」
倒店非僅文化因素 乃商業模式本身問題
排除中共的統戰因素,淡江大學經濟學系教授蔡明芳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酸菜魚透過小紅書、抖音等社群平台快速宣傳,能在短時間內吸引消費者注意。然而,因進入門檻相對低,市場容易出現過度投資與缺乏產品差異化的問題,過去如蛋塔熱潮時期,也曾出現類似狀況。
他說,這種過度投資、過度展店的商業模式,在中國相當普遍,但如果他們本身無法消耗產能,只會出現過度競爭的問題,以台灣業者而言,他們到中國根本無法生存,像是台灣百貨業在中國發展不利,最終鎩羽而歸,其實面臨的就是這類問題。
目前中國正在把過剩產能傾銷全球,像是石化、鋼鐵等,也對其他國家的產業造成衝擊。蔡明芳說,酸菜魚是中國餐飲業輸出的案例之一,台灣人雖然消費力強,但市場對差異化的反應快,更不應學習中國這種速食的經營文化,將無法長期經營、細水長流。
余宗基強調,台灣並不排斥金錢、文化、宗教等兩岸交流,但他指出,中共在與台灣的各種接觸,其背後往往帶有統戰意圖,目標在於弱化台灣的主權意識,並試圖將台灣視為中國的一部分,將台灣議題納入其內政範疇,達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目的。
他說,想防範中共的滲透,有賴台灣人的覺醒,且得在文化、食品或者是宗教、精神、教育與血緣等各領域都有清醒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