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月餅賣不掉 銷量驟降45%

中秋佳節本是月餅銷售的旺季,卻在2025年迎來「寒冬」。據相關監測數據顯示,今年中秋節前夕,中國的月餅銷售額較去年同期驟降超45%。從高端禮盒到街邊小攤,普遍滯銷,背後有多種原因。
市場研究平台「中國報告廳」9月中旬披露數據,2025年1-8月中國月餅銷售額達426億元(人民幣,下同),但中秋前夕銷售額較去年同期下降45.17%。
從網友在網上發布的影片看到,中秋節前夕,賣月餅的商店裡面,各類月餅琳瑯滿目,但店內顧客卻寥寥無幾,反映出生意的慘淡。電商平台調查顯示,超過半數消費者已將月餅視為「日常零食」,而非僅限中秋節的禮品,這導致傳統節前銷售高峰被稀釋。雖然人們的消費習慣在發生變化,但有分析認為,中秋月餅滯銷,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民眾不再盲從高價禮盒
中國經濟不景氣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據雅虎財經報導,在此經濟環境下,商務送禮幾乎「全軍覆沒」,普通百姓則是消費力不足,對性價比要求增加,兩因素疊加造成銷售額度下滑。
中國焙烤食品糖製品工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曾經風靡一時的500元以上高價禮盒,占比從2023年的7.2%驟降至2025年的1.8%,幾乎退出市場。這些禮盒以往以奢華包裝和高端定位吸引送禮需求,但如今被視為浪費與負擔。即使沒有市場監管,很多商務往來已經自行取消,高檔禮盒自然失去市場。
現在市場上更多的是120~180元的中端價位產品,但這也不是眾多百姓可以隨意消費的食品。有網友發影片表示,每個禮盒中,月餅1到2斤,成本不過60元,包裝費遠比食品本身貴,消費者個人食用一般不會選擇這類商品。
網友「君爸談」9月26日發影片說,超市的月餅,便宜的也要一百多塊,貴一點的兩三百,隨便買幾盒就花去大半個月工資。他不禁感嘆,「到底是中秋節還是中秋劫?」
根據藝恩數據,關於中秋送禮,除了月餅外,傳統食品和飲品類(如白酒、茶葉、牛奶)仍是送禮主流。在消費者層面來看,這一轉型是他們在綜合各種因素考量後「用腳投票」的結果。他們不再盲從高價禮盒,而是選擇性價比更高的產品。
陸媒微信公眾號「圖數室」分析說,中秋送禮已從單純的節日儀式,演變成一種融合了人情往來、健康關注與生活美學的綜合體現。節日禮品的多元化稀釋了月餅的傳統地位,推動著月餅市場的轉變。
月餅裡放了各類添加劑
此外,中國食品安全頻頻出問題,令民眾卻步。網友發影片表示,月餅裡放了各類添加劑,除了延長保存期限之外,還增加月餅的口感。而人體如果長期攝入添加劑,對身體健康是有害無益。
月餅配料表中顯示有脫氫乙酸鈉。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范志紅表示,研究發現,長期食用脫氫乙酸鈉可能造成攝食減少、體重下降、凝血能力下降、肝腎組織變化等問題,甚至可能引起甲狀腺激素紊亂。專家表示,脫氫乙酸及其鈉鹽是強防腐劑,長期使用會造成人體器官和系統損害。網友說,它還不是最毒的,在配料表中它只排在第三位。排在前兩位的是亞硝酸鈉和亞硫酸氫鈉。
自製月餅成為人們的選擇
在人們對食品安全的擔憂、捏緊錢包過生活,加上對傳統節日的情感期待中,人們發現,自製月餅可以承載這一切需求。有美食博主敏銳的捕捉到這一點,他們在網路社群平台推出一系列「懶人月餅」教程,例如用麵包片包裹豆沙餡,壓模後刷蛋液,再用氣炸鍋烘烤數分鐘,便能製作出兼具月餅外觀與烘烤風味的創意產品。
這股風潮成為中秋前夕的熱點,年輕人拿起月餅模具,將漢堡、蛋黃派、豆沙包等日常食物壓成月餅形狀,創造出「萬物皆可月餅」的一道奇觀。雖然這多為娛樂性質,但反映出消費者對個性化與參與感的追求。
有些商家確實感知到年輕一代的消費傾向,他們瞄準地域特色與年輕人的社交屬性,推出了一系列「黑暗料理」月餅,引爆網路話題。據「圖數室」說,山東豆橛子月餅以日銷30萬顆的成績成為熱搜焦點,網友調侃「躲過豆橛子的夏天,沒躲過中秋」。其他如安徽臭鱖魚、長沙臭豆腐、西安油潑辣子等特色內餡,紛紛從菜餚變身月餅,試圖在市場中分一杯羹。
9月15日發布的〈2025中國月餅行業白皮書〉顯示,創新品類占比達35.7%,成為市場增長主力,憑藉高顏值、高口感與高互動性吸引年輕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