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眾號 審查機制分三級

一名微信公眾號作者在文章中披露,自己多次遭遇平台審查,並將這套機制概括為「紅線、黃線、灰線」三級。示意圖。(Shutterstock)
一名微信公眾號作者在文章中披露,自己多次遭遇平台審查,並將這套機制概括為「紅線、黃線、灰線」三級。示意圖。(Shutterstock)

【記者邢度/報導】

中國社交平台「微信公眾號」的內容創作者正面臨日益增多的隱性規則與不確定性。近期,一名作者在文章中披露自己多次遭遇平台審查,並將這套機制概括為「紅線、黃線、灰線」三級。受訪者表示,長期以來,網文創作者與普通網民始終處於無形監控之下。

據中國數位時代(China Digital Times)網站最新披露的文章〈微信公眾號文章敏感詞審查的經驗談〉顯示,審查主要分為三個層級。紅線級涉及國家敏感政策、暴力、宗教、民族等議題,一旦觸碰,文章將被直接封禁;黃線級允許文章發表,但會限制廣告投放;灰線級則往往因讀者投訴被觸發,平台傾向於順從投訴方情緒,最終可能刪文,且作者幾乎沒有申訴管道。

寫作者形容有如踩地雷 永遠不知道哪裡埋著敏感詞

9月30日,網路作家趙先生向《大紀元》記者表示,這種分級機制「看似清晰,實則模糊不透明」:「創作者既無法了解具體的觸碰點,也得不到官方解釋,只能在反覆試探中寫作。」他認為,表面上是平台在操作,實際上是中共官方將審查責任外包給企業,迫使每個作者在不確定性中自我約束。

不少網路作者亦有類似感受。一名新媒體寫作者邵康在社交平台留言:「寫公眾號就像踩地雷,你永遠不知道哪裡埋著敏感詞。」

上述文章還表示,平台的判定大多依賴敏感詞庫的自動篩查,缺乏語境判斷,導致「寧可錯殺一千」的情況時常發生。創作者往往無法得知違規原因,只能憑經驗不斷修改。文章作者說:「很多時候,文章被刪掉,自己都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河北一名網路技術員陳昊(化名)告訴記者,這種「詞庫式」審查邏輯非常粗糙:「系統不會理解上下文,只要命中庫裡的詞,就會觸發警報。人工覆核有限,許多無害內容也會被誤殺。」

中共的網路審查體系有深厚的歷史背景。自上世紀末互聯網普及以來,當局逐步構建多層級監控,從「防火長城」(GFW)到社群媒體的自動過濾,形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審查網路之一。近年來,隨著輿論環境趨緊,官方要求平台承擔更多「內容審核責任」,微信公眾號作為龐大的自媒體平台,自然成為監管重點。

安徽一名學者指出,中共當局的邏輯可以用一句話概括為「確保政權安全」:「這不是某個平台的選擇,而是體制環境下的必然。企業為了避免風險,往往寧願過度審查。所謂網路安全已被上升到政權安全。」

相關研究亦揭示了中共這套審查方式的規模。據知情人士透露,各大平台內部維護著龐大的敏感詞庫,部分詞條多達數萬,涵蓋政治、歷史、宗教及社會事件,並會在重大會議或突發事件前後快速更新。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公民實驗室(Citizen Lab)在研究報告中曾指出,微信等平台普遍使用動態更新的詞庫,並在政治敏感時段加強封鎖。例如中共十九大召開前夕,涉及領導人和會議議題的詞彙一度大面積被封鎖。

自2011年以來,新增的敏感詞多集中於群體事件、社會運動、維權個案以及對體制的批評,且在重大政治事件前後劇增。

許多普通用戶也分享了自己的經歷。浙江一位網民表示:「我只是轉發了一條外媒報導的網址,第二天帳號就被封了,沒有理由,也沒有申訴機會。」山東網民張先生則在朋友圈抱怨:「發了幾句牢騷就被系統封鎖,朋友們完全看不到。我才知道原來朋友圈也會被審核。」

一名技術員補充說:「平台一方面依靠關鍵詞匹配,另一方面也用算法對用戶行為進行分級。一旦被系統標記為高風險,即便是普通語句,也可能觸發封禁。」

在這種氛圍下,許多用戶逐漸形成自我審查,不敢隨意評論社會議題。長期研究網路動態的四川作家畢先生表示:「在大多數國家,平台審核通常以公共安全和法律為核心,而在中國,更多出於政治穩定的考量。許多網民明白這一點,因此選擇沉默。」◇

延伸閱讀
MLB季後賽今開打 道奇力拚衛冕
2025年09月30日 | 3天前
癌藥基金剩37億 民團籲明訂財源
2025年09月30日 | 3天前
四中全會將召開 習去留引關注
2025年09月30日 | 4天前
以色列正式向卡達道歉
2025年09月30日 | 3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