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台關稅談判持續 8月製造業PMI跌至47.9%

中華經濟研究院9月1日公布,8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續跌0.1個百分點至47.9%,連續3個月低於50%的景氣榮枯線,創下自2024年4月以來最低水準。在美台持續談判關稅及232條款實施細節不明的雙重壓力下,台灣製造業正面臨嚴峻挑戰。
美國對台灣的對等關稅8月上路,暫行稅率為20%,但台灣仍持續談判中。中經院指出,製造業廠商對關稅談判細節、232條款針對半導體與鋼鋁的實施方式,以及終端市場需求的反應皆抱持觀望態度,這種不確定性直接衝擊各項指標的表現。
PMI的5項組成指標中,新增訂單連續5個月緊縮,生產連續3個月緊縮,人力僱用和存貨同樣持續緊縮,只有供應商交貨時間指數高於50%。值得注意的是,原物料價格指數已經連續11個月上升,顯示出成本壓力持續攀升。
針對關稅政策帶來的兩大不確定因素,中經院院長連賢明指出,首先,美國聯邦上訴法院裁定,川普引用《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課徵關稅並不合法。若最高法院維持該裁定,川普一定會尋求其他手段推行關稅政策。
第二,關稅轉嫁效應,中央研究院經濟所研究員簡錦漢表示,目前由進口廠商吸收關稅,接下來幾個月可能出現兩種狀況,包括進口廠商調高在美國的售價,或是要求出口廠商負擔部分成本,前者可能導致售價上升、需求下降,後者將壓縮出口廠商的利潤。
連賢明認為,成本上升反映至終端價格一般需要3~6個月,在關稅上路、拉貨紅利消退下,接下來幾個月的PMI會繼續下滑或持平盤旋仍有待觀察。
非製造業方面,8月未經季節調整的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NMI)為50.7%,雖然連續6個月擴張,但續跌2.1個百分點;未來6個月展望指數回跌1.7個百分點至38.9%,連續6個月緊縮,創下自2023年6月以來最長的緊縮週期。
由於內需降溫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對汽車的買氣遞延,民眾期待關稅底定後汽車可望降價。不過,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提醒,由於汽車通路屬於寡占,降價與關稅不一定是相等幅度,因此,民眾不應期待汽車價格未來會大暴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