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卡關 345億統籌稅款無法分配

財政部日前公布2026年度中央統籌稅款分配結果,總額達到8,841億元,較2025年度大增4,165億元,增幅89%。然而,新版《財政收支劃分法》(下稱財劃法)實施後出現技術性困境,高達345.5億元的統籌稅款因為分配公式問題而無法完成分配,主要影響離島三縣。
財政部坦承,新版《財劃法》第16-1條普通統籌稅款分配公式存在三大爭議,導致統籌稅款無法全數分配。首先,分子按本島各縣市及離島分開計算,分母卻按全部直轄市及縣市統一計算,形成邏輯矛盾。
其次,法條未明確規範財產稅成長率序位分數的定義及計分方式,使得實際執行時缺乏明確標準;第三,分配鄉鎮市的核計項目、指標及權重未具體明定,增加執行的困難度。行政院曾經移請立法院覆議修正,但立法院仍決議維持原案,使問題延續至今。
財政部表示,部分縣市政府質疑金額低於預期,主要是基於兩種比較方式,一是引用去年底應立委要求的初步設算資料,二是依2026年度統籌稅款成長率推估,但該試算為假設條件且僅有2023年度資料可用,並非最終分配依據。
離島縣市受影響較嚴重
在無法分配的345.5億元中,離島三縣(澎湖縣、金門縣、連江縣)未能分配到的金額相對較大。連江縣的分配金額較去年減少,財政部已依法以特別統籌稅款補足。財政部澄清,無法分配的資金暫時保留,將待修法後重新分配,不會移作他用。
財政部8月15日邀集地方政府會商,多數同意序位分數採0.2分級距計算,鄉鎮市分配公式沿用現行制度。但對於分母的計算爭議,財政部認為,法條文義已明確規定按全部直轄市及縣市計算,無法自行解釋,必須按現行法條執行。
財政部重申,《財劃法》爭議問題必須透過修法才能解決。儘管執行首年遭遇困難,但統籌稅款總額成長89%,地方政府仍獲得豐沛財源,足以支應各項施政需求。
雙北、新竹縣市成最大贏家
2026年中央普通統籌分配稅款8,488億元中,六都獲配情況差異明顯。台北市以1,149億元居冠,年增62.5%;新北市緊追在後,獲配958億元,成長73.9%;台南市、高雄市分別增加169億元、250億元,在六都中的增幅墊底,成長約50%。
六都以外的縣市中,新竹縣、新竹市最突出。新竹市獲配298億元,年增214億元;新竹縣獲配245億元,年增176億元,成長幅度均超過2.5倍,成為此次分配的最大受益者;宜蘭縣同樣表現亮眼,從去年的63億元成長兩倍至19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