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屈公病疫情失控 台疾管署5日公布旅遊警示

中國廣東省屈公病疫情近乎失控,截至上週7月26日,已累計通報4,824病例,今年累計已近七千例,考量兩岸仍有交流,引發各界關注;疾管署4日表示,預計5日例行記者會公布是否調高旅遊警示。
屈公病英文為Chikungunya,意指「痛得將身體彎起來」,因患者關節痛,嚴重到彎曲身體而得名。中國廣東省屈公病疫情近期快速升溫,一週內暴增近三千例,今年累計已逼近七千例,其中以佛山市的疫情最為嚴峻,當局近日發布「後遺症告知書」,提醒民眾屈公病沒有特效藥可治,感染後恐持續高燒、關節劇烈疼痛、出現皮疹等症狀,部分患者甚至會發展為慢性病痛或嚴重併發症。
屈公病是一種由病媒蚊傳播的疾病,傳染方式及初期症狀類似登革熱,包括發燒、嘔吐、疲倦、肌肉疼痛等,約七成患者會出現關節疼痛或關節炎,症狀通常持續3至7天,多數患者於7至10天內康復。但少數患者可能因嚴重關節疼痛而行動困難,症狀甚至可能持續數月。由於無特效藥,預防蚊蟲叮咬是最佳防範措施。致死率約為0.1%,非常年幼、年長或是有其他健康問題的人有引發其他嚴重疾病的風險。
港六年來首起病例 在佛山感染
香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CHP)上週六(2日)確認,香港出現自2019年以來首起境外輸入屈公病病例。患者為一名曾於廣東省順德區停留兩週的12歲男童,回港後出現發燒及關節痛等症狀。初步調查顯示,該男童於7月17日至7月30日前往廣東省佛山市旅遊,期間遭蚊蟲叮咬。由於整個潛伏期均在佛山度過,衛生防護中心認為男童是在旅遊期間感染,屬於境外輸入個案。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已針對中國廣東省的屈公病發布二級旅遊警示,呼籲旅客加強預防措施。
暖化與公衛退化助長疫情擴散
對於中國疫情急速升溫的原因,台大醫學院兒科特聘教授、醫師黃立民分析,這與全球暖化有直接關聯,高溫會使蚊蟲數量增加,病毒活動範圍也能逐漸往北前進;此外,當地的衛生治理能力退化可能也是關鍵,若部分地區公衛管理不足,地方政府無法有效動員社區清除孳生源,防疫工作停滯,更難抑制病毒傳播速度。
胸腔科醫師黃軒近日發文表示,蚊子每年奪走約70萬條人命,最近的「屈公病」疫情更是在國外升溫,世界衛生組織也提出警告,這次屈公病的傳播模式,與20年前全球大爆發的傳播模式幾乎相同。
黃軒認為,氣候變遷、國際旅行頻繁,加上病毒自身的進化,種種因素都為這場疾病的爆發創造了完美的「天時、地利、人和」,讓原本只在熱帶地區橫行的疾病,開始向溫帶蔓延。
台境外移入15例創近年新高
疾管署表示,目前國內「屈公病」疫情均為境外移入病例,截至7月22日累計15例,感染國家以印尼(13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及斯里蘭卡(各1例)移入;境外移入病例數為近六年同期最高(2020-2024年同期介於0-5例)。
疾管署說明,屈公病是由蚊子傳播的病毒性疾病,可能導致高燒、關節疼痛、肌肉疼痛、頭痛、噁心、疲勞、皮疹,症狀通常會在患者被病媒蚊叮咬後4至8天出現(潛伏期介於2至12天之間),少數患者會有長期關節疼痛,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屈公病死亡案例較為罕見,大多數患者感染後可完全康復。不過有少數個案在感染屈公病病毒之後,出現眼部、心臟、神經系統併發症。高風險族群為新生兒與罹患潛在健康問題的長者,因有器官損傷與死亡風險,重症患者需要住院治療。
屈公病無特效藥 落實防蚊措施
黃軒表示,目前屈公病沒有特效藥,只能靠退燒、補充水分等支持療法控制;至於疫苗目前只有美國批准使用。因此他建議,從落實杜絕蚊子滋生、阻擋蚊子入侵、使用驅蚊產品等三方面著手落實防蚊措施,自我防護。
黃軒說,最重要的是從源頭消滅,像是「清除積水」,包含花盆底盤、瓶罐、冷氣滴水盤都不能放過,因為這些都是蚊子的溫床,並保持乾燥通風,因為蚊子喜愛陰暗潮溼的環境,因此可以使用除溼機或電風扇,保持室內乾燥,並加裝紗窗紗門、使用捕蚊燈與電蚊拍,有效減少蚊蟲侵擾。
另外,黃軒說,可使用防蚊液、天然精油或電蚊香等個人防護產品加強保護,並在運動後隨即洗澡換衣,減少體味和汗味吸引蚊子;另外出門也建議穿著淺色長袖衣服,降低被叮咬風險。◇
登革熱與屈公病之間的差異性 | ||
登革熱 | 屈公病 | |
傳染途徑 | 埃及斑蚊、白線斑蚊 | |
病毒血症期 | 發病前1天至發病後5天 | 發病前2天至發病後5天 |
潛伏期 | 3至8天(最長14天) | 2至12天,通常3至7天 |
症狀 | 發燒、頭痛、出疹、肌肉痛、關節痛 | |
資料來源:疾管署 製表:記者賴玟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