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賽局加速「去中化」 專家:台商應把握先機

美國對台首輪開出的20%關稅,不僅僅是一個數字,更是全球供應鏈重組賽局中的關鍵一步。專家指出,關稅對於台灣無疑是嚴峻挑戰,但在美國加速供應鏈「去中化」的浪潮下,台商應該把握先機布局,同時也是產業升級、重新定位的契機。
台新金首席經濟學家李鎮宇日前出席台新銀舉辦的「2025投資趨勢論壇」,他受訪時指出,台灣還未承諾市場開放、對美投資等條件,美國就善意將台灣對等關稅從32%降至20%,這是好事情。
李鎮宇說,日、韓有汽車232條款,台灣則有半導體232條款,台灣後續談判很有機會複製日、韓,拿到半導體最惠國待遇,若真談成這樣,算是很大的成功。他認為,農業開放也未必對台灣造成嚴重衝擊,因為全世界都對美國開放農業,美國農產品出口應該會優先賣給歐盟或日本,台灣2,300萬人口並非是美國主要開放目標,預估對台灣農業影響有限。
李鎮宇表示,川普有自己的想法,針對汽車、鋼鋁、能源是強硬態度,再來才是半導體、無人機、船舶藥品等戰略供應鏈,最後則是太集中的產業,如iPhone都由中國組裝,就得打散。
此外,李鎮宇分析,美元體系恐面臨特里芬困境,加速推動美國供應鏈去中化,台灣可把握此波產業升級契機,深化區域合作、走向高值化發展。
企業南向布局 金融業成堅實後盾
企業的海外擴張,也為金融業創造了新藍海。台新銀行總經理林淑真表示,為分散風險,企業從中國大陸移轉至東南亞或印度的步伐正在加快。她強調,只要企業有需要,不論中小企業、大企業,台新銀都會給予支持。
林淑真指出,各家銀行正積極擴大海外布局,除了美國,過往較少受青睞的印度,近期已有五家台資銀行前往設點,菲律賓、馬來西亞也是熱門目標。她說,近期美國公布20%關稅與匯率劇烈波動的因素夾擊,中小企業較容易受到衝擊,應審慎因應。
謝金河:不讓一頭牛被剝兩次皮
財訊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認為,美國最在乎的是「台灣能拿什麼來換」,台灣選擇將232條款與對等關稅一併談判,有助於爭取整體更好結果,避免「一頭牛被剝兩次皮」。
謝金河表示,台灣談判面臨兩大壓力,首先是台灣對美國貿易順差達739億美元,超過日本685億美元、韓國660億美元,以及加拿大的623億美元;第二是台灣半導體去年輸美309.64億美元、占比40.3%,資通訊產品出口占比61.01%。
不過,謝金河認為,相較於日本、韓國經過協商讓利後取得15%關稅的「淨利率」,台灣20%稅率「毛利率」可視為台美談判的起點,台灣顯然還有很大的談判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