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逾20省 大學學費全面飆漲

2025年夏季,中國大學學費正式告別「5千元時代」,多所大學學費已陸續上調,預示「萬元時代」的全面降臨。這場學費飆漲,讓無數家庭面臨前所未有的經濟壓力,也對高等教育產生深遠影響。
據多家陸媒報導,2025年全國已有20多省調漲學費,平均漲幅10%~15%,上海、四川、吉林等地甚至達20%~35%;貴州大學從5千元(人民幣,下同)漲至6.5千元,漲幅30%;北京工業大學則逼近9千元;民辦大學年費更突破4萬元。根據統計局數據,2024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為4萬9,302元,鄉鎮為1萬9,605元,這意味著,一個孩子一年的大學學費,就可掏空一個家庭的全年工資。
大學預算減少 導致學費上漲
自1999年以來中國大學連年擴招,升學率由4%升至近60%,學生人數至2025年達1,222萬人,翻了近八倍。
學費飆漲的背後,是中國大學作為「資金黑洞」日益加劇的財政壓力。2025年教育部高教撥款比前一年減少4.7%,使大學日益依賴學費維持。一位大學財務處人士說:「有些專業的培養成本,不漲價根本活不下去。」
為彌補資金缺口,部分公辦大學開始收取圖書館、體育館、停車場等使用費,並發展成人教育、設立科技園區、甚至出售教學樓的命名權。例如,清華大學透過教學樓冠名籌得超過8億元;復旦設立「案例室冠名權」,捐贈30萬元即可永久鐫刻姓名。
另外,民辦大學則以「擴招+高價+低成本」的模式加速擴張。這些民辦學校背後多為盈利性教育集團,其淨利潤率遠超過製造業,如中教控股和宇華教育的淨利潤率分別高達38.7%和47.2%。
當教育資源被打包進入資本邏輯,大學就成了對學生家庭的一次「結構性融資」。大學曾經是命運的分水嶺,如今是價格劃開的斷層線。
學歷貶值與學費通膨並行
在學費飆漲之際,學生需承擔學費、住宿、生活與實訓等「學費通膨」的嚴酷現實,大學四年的總支出輕易就突破15萬元。大量本科(大學)畢業生被迫湧入靈活就業、服務等行業。「本科文憑不再保值」。
然而社科院資料顯示,33%畢業生從事與專業無關工作;新浪教育報告提及,僅26%的人工作與所學相符。麥可思數據指出,應屆畢業生平均月薪僅6,050元,57.8%收入低於6千元,僅有7%月薪「破萬」。
今年5月,一名畢業於大連醫科大學的抖音播主「遊上岸的李丫」發影片說,她媽媽擺地攤花十幾萬學費讓她進了醫科學院,因為找不到與她專業對口的工作,結果她畢業後也擺起了地攤,同時兼做自媒體。類似案例屢見不鮮,讓人感概大學文憑太不值錢了。
教育機制扭曲 導致人才錯置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對《大紀元》表示,中國大學文憑貶值是「中國高校(大學)盲目擴張的結果」,同時「整個教育機制實際上是扭曲的」,不能夠為市場提供真正需要的畢業生。
旅澳歷史學者李元華指出,中共官僚體制與大學招生制度脫節,導致專業供需失衡。大量學生畢業後找不到對口的專業工作。他認為,這些都是文憑貶值的一些原因。
謝田也表示,中國經濟在衰退之中,政府給大學的撥款減少,而大學仍在繼續擴招,造成擴張太快、師資也跟不上,於是大學只能增加各種各樣的收費,包括漲學費。
民辦學校招生困難加劇
儘管2025年高考(大學招生考試)人數仍逾1,335萬,而民辦大學卻出現了「生源荒」。陸媒報導,上海一所民辦大學在2024年出現了招生「斷檔」,今年更創下「零報考」紀錄。
李元華表示,隨著文憑貶值,大家已經想明白了,「為什麼要為拿一個不值錢的學歷花這麼多錢呢?」,而且「很多普通家庭連公辦學費都承擔不起,更何況民辦學校的高收費了。」
謝田認為,「出生的孩子少,上學的少,第一個受到衝擊的,應該就是這些民辦學校、私立學校。民辦大學會出現生存危機。」
李元華批評說,中共對內減少教育投資,卻在非洲以及對非洲留學生投入大量資金,這是「擾亂整個教育市場」,隨著經濟衰退,「中國教育產業化實際上是隨時可以崩盤的。」
謝田表示,「中共把教育當成產業,這是中央決策上的一個失誤,或者是對國家未來的一種犯罪。這在正常國家是不可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