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花鉤吻鮭瀕絕種 研究發現免疫基因缺陷

臺灣國寶魚櫻花鉤吻鮭。(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提供)
臺灣國寶魚櫻花鉤吻鮭。(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提供)

文/記者徐乃義

櫻花鉤吻鮭被譽為臺灣國寶魚。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教授傅崇安研究團隊發現,該族群的生存問題,很可能與免疫系統基因有關,建議未來將此列入復育績效的追蹤指標,透過分析不同時間點所採集的樣本,檢視櫻花鉤吻鮭是否真正走向永續與穩定。

櫻花鉤吻鮭因生存環境破壞、氣候變遷等因素出現瀕臨絕種問題。研究團隊指出,櫻花鉤吻鮭缺少了對不同免疫細胞間溝通和協同作用很關鍵的基因「介白素4號」(IL-4),這在哺乳類中會影響過敏、氣喘、抗寄生蟲等免疫反應。

研究團隊推論,缺少IL-4基因的櫻花鉤吻鮭,對感染源的對抗性可能會受到限制,讓牠們比其他相近物種更容易受水中寄生蟲感染。

長庚大學教授傅崇安與研究團隊發現,臺灣櫻花鉤吻鮭瀕臨絕種與免疫系統基因缺陷有關。(長庚大學提供)長庚大學教授傅崇安與研究團隊發現,臺灣櫻花鉤吻鮭瀕臨絕種與免疫系統基因缺陷有關。(長庚大學提供)

長庚大學教授傅崇安(左後)帶領研究團隊,從微觀
的基因層面關懷臺灣櫻花鉤吻鮭的保育議題。(長庚大學提供)長庚大學教授傅崇安(左後)帶領研究團隊,從微觀 的基因層面關懷臺灣櫻花鉤吻鮭的保育議題。(長庚大學提供)

傅崇安團隊今年更進一步分析研究後,發現負責呈現不同抗原的「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基因,在現存的櫻花鉤吻鮭族群當中變異性偏低。傅崇安解釋,通常這組基因會因為個體差異而呈現高度多樣性,有助於族群整體抵抗更多元的感染源。這個發現顯示,目前櫻花鉤吻鮭族群的免疫系統能檢測到的病原體數量較少,對各式各樣感染源的對抗性可能受到限制。

不過,傅崇安團隊偵測到的少量變異性,表示現存族群中仍舊保有一些基因多樣性,對於復育工作的持續進行是正面消息。

傅崇安表示,IL-4基因的缺乏似乎是櫻花鉤吻鮭的獨特特徵,或許與牠們生活在內陸而不會接觸海中寄生蟲有關,使其有別於近親日本櫻花鮭。團隊未來將向京都大學博物館取得並分析臺灣櫻花鉤吻鮭的基因序列,以排除這種免疫缺陷存在的原因,是由於族群數量較少,因此才在僅有的少數成員之間近親傳播的可能性。

關於MHC缺乏變異性的部分,研究團隊建議,可以透過基因檢測,選擇性的繁殖復育具有不同MHC基因序列的櫻花鉤吻鮭,以保持其後代的多樣性,並野放至歷史棲息溪流中。

傅崇安指出,櫻花鉤吻鮭是很年輕的物種,在上一個冰河時期之後的氣候變遷中才出現,距今不到50萬年,是一個很好的生物模型,可以用來研究新物種演化過程中有那些免疫基因會先改變。另一方面,透過研究本地的生物,可以提升人們對基礎科學的興趣,具有教育意義,他認為很值得投入研究。

長庚大學教授傅崇安(右2)與研究團隊林澤懋(左1)、李佳晏(左2)及張志瑋合影。(長庚大學提供)長庚大學教授傅崇安(右2)與研究團隊林澤懋(左1)、李佳晏(左2)及張志瑋合影。(長庚大學提供)

傅崇安團隊的研究成果突顯出生物保育不是只能從生態環境著手,還能從微觀的基因、DNA、蛋白質等層面去了解物種的遺傳多樣性,以及如何促進這個指標性族群的長久健康。

這項研究成果分別於2024年與2025年刊登在《發育與比較免疫學》(Developmental and Comparative Immunology)期刊上,也在「2025亞洲魚類學會(ASI)年會暨第十二屆印度-太平洋魚類會議(IPFC)聯合會議」中發表。◇

延伸閱讀
中壢罷免公報 竟夾帶反罷文宣
2025年07月17日 | 2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