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揭榜壓力大 專家籲練習正向思考

專家表示,考生在等待結果期間的焦慮感確實會升高,鼓勵學生培養適宜的紓壓方式,練習正向思考。示意圖。(記者宋碧龍/攝影)
專家表示,考生在等待結果期間的焦慮感確實會升高,鼓勵學生培養適宜的紓壓方式,練習正向思考。示意圖。(記者宋碧龍/攝影)

【記者賴玟茹/台北報導】

國中會考分發結果將於7月初揭曉,根據一項澳洲研究結果顯示,比起發現考試不及格,學生在等待成績所承受的壓力更大。專家表示,考生在等待結果期間的焦慮感確實會升高,鼓勵學生培養適宜的紓壓方式,練習正向思考,並非忽視負面情況,而是引導自己積極思考下一步。另有專家表示,家長若將獎賞、懲罰與成績結果綁在一起,可能會增加孩子對結果的焦慮。

由澳洲墨爾本大學的學者進行的一項研究,研究對象為101名比利時大學心理學系學生,觀察學生在等待成績,並考慮是否可繼續攻讀學位,研究者在得知成績前進行兩天半的調查,成績公布後持續六天半的追蹤,觀察其情緒變化。結果發現,等待成績公布的期間,學生的焦慮指數明顯高於成績公布後,即使成績不如預期,當下情緒反應反而較為平穩。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董旭英表示,面對如會考、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等關鍵性考試時,考生在等待結果期間的焦慮感確實會升高,焦慮程度與個人性格相關,若傾向負面思考者,當可掌握的資訊越少,焦慮感往往越強;有人會選擇降低期待,避免結果不如理想時產生過大的失落感。

他建議,教師可多輔導學生進行志願規劃安排,同時應加強傳遞一個重要觀念,也就是考試結果並非就此決定終身,未來仍有能力和機會扭轉局勢,鼓勵學生培養適宜的紓壓方式,練習正向思考,正向思考並非忽視負面情況,需全面理解事件的正反兩面及其影響,進而引導自己從積極角度思考下一步行動。

董旭英以段考為例,當考得不理想時,應具體分析哪些科目需加強,未來如何規劃時間補足弱項,當能以更具解釋力、彈性且多元角度看待事情時,能轉變思考模式,有助於減緩焦慮。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家長不宜將過多期待、懲罰與成績結果綁在一起,例如一味強調若考上就帶你去哪裡玩等,這些無形中可能會放大孩子對結果的焦慮,增加其情緒的波動。最重要的是如常的陪伴,留意孩子的情緒狀態,適時引導他們轉移注意力,可一起從事運動、逛街等活動。畢竟,等待結果期間及公布後可能會承受更多負面情緒,與其過度干預,不如依他所想要的,才是最好的陪伴方式。◇

延伸閱讀
失業率高 中國興起「全職乖孫」
2025年06月24日 | 3個月前
國中會考成績揭曉 基隆五科A++達16人
2025年06月07日 | 4個月前
學生考前焦慮 家長避「地雷話語」
2025年05月12日 | 5個月前
鍛鍊「靈性肌肉」 讓身心更健康
2025年02月03日 | 8個月前
【作文學堂】趕走壓力怪
2024年11月21日 | 10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