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鍊「靈性肌肉」 讓身心更健康

兩年多前,現為胸腔科及重症加護醫師的Vipin Mudegowder博士在加護病房(ICU)實習時,艱巨的工作任務讓他倍感壓力。經常目睹創傷和生命的脆弱,逐漸影響到他的身心健康,使他越加難以擺脫憂鬱的情緒。也是從那時起,他決定開始培養具有「靈性」的生活習慣。
Mudegowder每天會花幾分鐘來冥想,並一直將這個習慣堅持至今。他表示,這一簡單的生活方式,幫助他找回了身心健康。如今,他已從一名容易焦慮和憂鬱的實習生,成長為一位樂觀、富有愛心的全職醫師,為急診室患者提供幫助。
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靈性與降低心血管疾病和阿茲海默症等腦部疾病的風險,以及提高心理健康、更長壽等方面存在關聯。然而,現今社會卻不太談靈性(心靈、精神、神性相關之事),使得人們多半難以相信靈性與健康之間的聯繫。
家庭醫學和肥胖醫學雙重認證醫師Kyle Gillett博士表示,無論是否有信仰宗教,大多數人在健康出現嚴重問題時,都會不自覺的開始探尋靈性領域。
以下,我們整理一些與靈性相關的健康益處:
宗教活動與長壽關係
據《宗教研究評論》(Review of Religious Research)發表的一項綜述,每週參加教會禮拜可提供一種「保護性效應」,其對降低死亡風險的影響程度,與每天吸一包香菸的危害相比,大致相當於延長七年的壽命。
《美國家庭醫學委員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Board of Family Medicine)發表的一項分析研究指出,定期參加禮拜,其實際意義,類似於使用降低心臟病風險的藥物,如他汀類藥物。作者寫道:「與使用他汀類藥物相比,參加宗教儀式,可能更具經濟效益。」
此外,一項長達30年的追蹤研究顯示,參加宗教活動者的心臟病死亡風險,比未參加者群體減少了32%。
還有2008年一項針對近93,000名女性的研究發現,定期參加宗教禮拜與降低20%死亡風險概率相關。
祈禱、冥想與大腦健康
2024年一個研究團隊觀察到,人們單獨或集體祈禱時,心態、情緒較積極,整體心理健康也更好。
Gillett表示,祈禱確實能改善身體健康,「目前醫學界有越來越多臨床文獻探討著,信仰與祈禱帶來的好處。」
從事冥想,也會造成大腦組織上的變化,研究顯示,冥想者的大腦前部皮層明顯較厚,而這些區域對人類的認知和情感處理方面,非常重要。
正念冥想也被證實,可以降低焦慮。2022年,《JAMA Psychiatry》期刊發表了一項隨機臨床試驗報告,旨在研究正念與常用的抗焦慮藥物——Escitalopram之間的效果比較。研究得出結論:正念練習與抗憂鬱藥物的效果一樣有效。
另一項研究表明,提高每日的靈性體驗頻率,或許有助於幫助人們在面對更大的身心壓力時,能保持神經認知功能。
宗教信仰與炎症
炎症(發炎)是來自於免疫系統對感染源的自然保護反應;然而,如果身體持續發炎,這通常不是一個好兆頭。
C-反應蛋白(CRP)是多種炎症標誌物之一,CRP升高與多種健康問題的風險增加相關,包括: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中風和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以及心理困擾和憂鬱風險。
2024年,一項對美國中老年人群體進行的研究調查發現,具有宗教信仰和相對價值觀的人,CRP比平均值低6.5%。
如何鍛鍊「靈性肌肉」?
講到這兒,或許您會想要開始提升心靈健康,但又不想感到壓力。對於初學者來說Mudegowder和Gillett建議人們逐步開始,建立和鍛鍊自己的「靈性肌肉」。
Mudegowder表示,靈性不僅僅在於是否有宗教信仰,這更關乎你內心世界的狀態。他認為:
「要走上真正的靈性之路,首先應該培養一種充滿同情心的態度:對他人和自己都要善良。」
他鼓勵進行隨機的善舉。Mudegowder表示,一個有同情心的人,甚至可以贏得那些不關心美德的人們的心,而粗暴則會將那些與自己有相同信仰的人也推開。
Gillett則表示,發展靈性健康,需要一種類似於臥推(仰臥推舉)訓練的「漸進超負荷策略」。要逐漸增加鍛鍊負荷和次數,以建立耐力和肌肉,因為超過能力範圍的舉重,不會幫助你成長。
關鍵是:選擇一個你能夠克服,但仍然讓你會有些不舒服的「靈性負荷」,這樣你才能不斷推動自己。
例如,不要一下子就開始長時間冥想,而是每天冥想幾分鐘,逐步提高冥想的能力。
Gillett強調,全面的健康來自於身體、心靈和靈魂的和諧反饋,不能只治療其中一方面,而忽視其他方面。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醫師應該與患者攜手合作,為他們量身制訂包含靈性需求的健康計畫。
他通常會問患者以下問題,以了解他們的內心想法:
.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
.你和家人或朋友,做了哪些超越物質層面的目標或新年決心?
.你有哪種信仰或信念嗎?
根據回答,他會引導個體尋找到最適合他們的方式,且不強加任何特定的信仰體系。他建議為某些以健康為導向的靈性活動(例如冥想)設定定期的時間間隔——創造節奏。養成習慣是關鍵。
他說,可以在每年至少一次花一些時間,認真寫下你的人生目標和生活目的,以及已經採取了哪些合理步驟,還有哪些可以實行的改進措施等。
「把它當作一個品質提升和品質評估項目。」他說,「如果你願意,你可以把它稱為形而上學健康;同樣,你也可以稱它為靈性健康——你更偏好哪個稱呼就用哪個。」
然後,每月與自己的朋友聚會,分享你的想法和疑慮,並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看看自己在哪些方面仍有不足,並尋求克服挑戰的方法。
現在,我們都知道,靈性與宗教和提高身心健康、創造更高的生活滿意度相關。
也許是時候放慢腳步,花點時間思索一下自己當下的境遇,看看有哪些有意義的改變,可以提高你的福祉。
原文:The Cost of Neglecting Spirituality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