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心理醫生 能自己好起來嗎?專家教10招

現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壓力都很大,很容易衍生心理健康問題,甚至需要專業治療。心理治療師提供10個自我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簡單又有效。在你尋求心理治療前,可以先幫自己找到最適合的舒心方式,也許小小改變就能改善整體心理健康喔!
美國心理治療師暨《告別玻璃心的十三件事》(13 Things Mentally Strong People Don't Do)一書作者莫林(Amy Morin)在「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網站上撰文說,依據她的工作經驗,她知道治療對改善心理健康很有幫助,但這並非唯一的工具,也不是適合每個人。
莫林表示,有很多其他工具像心理治療一樣有效。無論你是否有心理健康問題,或只是想讓自己感覺良好,以下這10個方法都可以在不接受治療的情況下改善你的心理健康:
01 近大自然
「森林浴」或沉浸在自然環境中,已被證明可以降低皮質醇水平、改善情緒、提高創造力並增強注意力。有研究表明,接觸大自然可以減輕現有精神疾病的相關症狀。人們在大自然中度過一段時間後,焦慮和憂鬱症狀會有所緩解。
因此,去健行或到公園走走,創造機會讓自己置身於大自然之中。即便在後院短暫散步也能立即強化你的心理健康。
02 定期運動
體能活動對身心兩方面都有好處。比如說,對於某些憂鬱症患者而言,跑步已被證明與抗憂鬱藥物一樣有效。
此外,肌力訓練有助於減輕焦慮,而瑜伽可以緩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症狀。無論是單獨或與別人一起運動,讓你的身體動一動也會改善你的心理健康。
03 閱讀書籍
當你感到壓力很大時,也許會認為最沒時間做的事情就是看書。但有研究證明,只需閱讀6分鐘就可降低68%壓力。無論閱讀小說或非小說類書籍,都能降低心率並讓大腦放鬆。(欲知更多詳情,請點擊這裡。)
當沉浸在一個好故事,可增強同理心、抵抗孤獨、促進認知健康。它還能讓你遠離電子螢幕,這是另一個好處。
04 寫日誌
寫日誌能梳理情緒和想法。有研究顯示,它能減少壓力、改善自我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技巧。如果你偏好正面的事情,可以試著每天撰寫三件感恩的事。藉此培養樂觀情緒,進而改善心理健康。05 行善
有研究指出,從事利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r)不僅可以減輕壓力,還能增加正面情緒和社會連結。因此,與其專注於「自我照顧」,還不如專注於幫助別人。當你感覺不好時,為別人做點好事,反過來也會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欲知更多詳情,請點擊這裡。)
無論善舉多麼微小,都會產生連鎖反應,促進施予者和接受者的心理健康。為陌生人買咖啡、讚美他人或為別人開門,都會啟動大腦的獎勵系統並釋放血清素,讓人感覺良好。
06 尋找你的支持群體
對於心理健康而言,感覺與別人有關係非常重要。強烈的群體意識可減輕憂鬱、焦慮和壓力症狀,同時增強情緒的恢復能力。可加入讀書會、團體健身課或擔任義工,找個讓你有歸屬感和目標感的社群。隨著社交關係改善,你的心理健康會越來越好。
07 設定目標
朝某個目標努力會對心理健康產生很大影響。有研究表明,設定一個具體可實現的目標,可提高動力並改善幸福感。無論你想完成5公里跑步、學習如何演奏樂器,或是開始說另一種語言,朝著目標努力都可以讓每一天更加充實。
08 種植花草樹木
幾十年來,園藝療法一直被用來改善心理健康。用手挖土可改善情緒,因為泥土中含有有益的微生物。園藝也能提高專注力、減輕壓力並讓你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即使你沒有戶外空間可作為花園,種植室內植物或藥草也能產生類似的效果。
09 動手做事
擁有遠離電子螢幕的嗜好很重要。有研究發現,從事需要體力勞動的活動,例如編織或木工,可舒緩心靈,促進思維清晰,增強精神力量。完成一項需要體力或專注的事不但可減少過度思考,讓大腦恢復活力,也會給你成就感,感到自己有創造力。
10 體驗令人驚歎的事物
「驚歎」是一種強烈而未被重視的情感。它可改變自我觀點,幫助擺脫日常壓力,讓你有機會看到生活中的全貌。觀星、看日出或只是探索令人屏息的風景都能引發驚歎之情,這與減少發炎現象和改善心理健康有關。如無法實際欣賞,也可看看那些驚歎的畫面,即便是壯麗照片或影片也能使人驚歎,進而改善心理健康。(欲知更多詳情,請點擊這裡。)「不要強迫自己或親人接受治療」
莫林總結,如果你一直試圖強迫自己或不情願的親人接受治療,或許該考慮其他選項了。因為,生活中很多活動在沒有諮詢治療師的情況下也能起到治療作用。嘗試不同策略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你會發現一些小的改變對整體心理健康產生很大的影響。
如果覺得上述10個方法不適合或不夠用的話,還可參考「每日醫學」(Medical Daily)網站先前建議的另外5個方法,包括擁有充足睡眠、打坐、晒太陽、食用優格和少喝咖啡。(欲知更多詳情,請點擊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