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銀壞帳逾15兆 恐引發金融危機
2025年第三季數據顯示,中國商業銀行淨息差(銀行的淨利息收入與其全部生息資產的比值)為1.42%,但不良貸款餘額升至3.5兆元(人民幣,下同;約新台幣15.6兆元),不良率達1.52%。在息差收窄與資產品質惡化的雙重壓力下,隱性風險正在累積。
息差企穩難掩隱憂 壞帳攀升拉響警報
中國金融監管總局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第三季末,商業銀行淨息差為1.42%,環比(較上一統計週期)保持穩定,終結此前持續收窄態勢。然而,資產品質指標呈現惡化趨勢。第三季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達3.5兆元,較上季末增加883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52%,較上季末微升0.03個百分點。
中國問題專家王赫在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商業銀行淨息差1.42%已接近歷史低點和經營極限,而不良貸款率達到1.52%。他指出:「息差已無法覆蓋壞帳率,銀行所有經營都處在高度風險狀態。」並指六大行的經營現金流其實都已經趨於枯竭,今年上半年已出現負數。
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教授孫國祥告訴《大紀元》,中國銀行體系正同時承受三重壓力:一是貸款收益被壓縮導致盈利能力減弱;二是資產品質惡化,房地產與小微貸款風險累積;三是地方政府與中小銀行風險暴露,中小銀行對地方平台及房地產的貸款敞口(風險暴露部分)偏高。
貸款利率觸及底線 利潤空間壓縮至極限
根據《第一財經》援引數據顯示,今年10月,企業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1%,較上年同期低約40個基點;個人住房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同樣為3.1%,較上年同期低約8個基點。
興業研究分析,銀行貸款的經營成本主要包括資金、信用和管理。如果貸款利率不能覆蓋上述成本,銀行新發放貸款將造成虧損,並對資本金形成侵蝕。
興業研究測算顯示,2024年12月房貸利率降至3.09%,央行加強房貸利率定價監管;2025年9月個人住房貸款和企業貸款利率分別為3.06%和3.14%,僅略高於對應經營成本線。
銀行業結構分化態勢持續加劇。第三季末,國有大行資產總額同比增速10.0%,明顯高於銀行業平均水準,是股份行4.7%增速的兩倍多;國有大行資產占比達43.9%,較上年同期上升1.2個百分點。股份行及中小銀行市占率持續下降。
房地產、地方債、中小銀行風險鏈條交織
王赫分析,房地產、中小金融機構和地方債務三者相互貫穿:「過去大量資金都投在房地產上,銀行給了大量貸款。房地產泡沫破裂後,使這些以房地產為標的資金鏈條變得非常危險。」他表示,「地方融資平台發行的債券由地方銀行、中小銀行和國有銀行購買。如果平台還不了帳,不光自己要垮台,還要把買債的銀行機構全部拖進來,形成連鎖反應。」
針對中小銀行整合,王赫認為單純合併無法解決根本問題。他表示,化債的關鍵在於金融機構能否良性經營、健康循環,若中小銀行缺乏商業可持續性,整合措施將難以奏效。
孫國祥則指出,地方政府財政惡化特別是土地收入崩塌,會使融資平台償債能力下降,「平台公司一旦出現違約或大規模展期,銀行端資產品質就會惡化,進而促使銀行收縮信貸,影響實體經濟與企業投資」。這種「地方財政—平台債務—銀行資產—信貸收縮」的循環容易形成反覆強化效應。
對於系統性風險爆發的時機,王赫認為關鍵在於是否出現多點同步爆發,「如果各地都爆發類似情況,同時聚連起來,風險就會迅速蔓延,政府就壓不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