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多省工程停擺 工資拖延
截至11月17日,據《第一財經》梳理的名單,除廣東、新疆、黑龍江外,中國28個省分陸續公布前三季財政收支數據,其中西藏、吉林的預算收入增速是兩位數,其他多數省分在2%左右,有些地方則是負增長。工資發放拖延、工程停滯、公車貼出停運告示,這些情況頻繁出現在多個省分的文件及公告裡。
縣、鄉層級 「不是拖,就是欠」
年底前,關於欠薪、停建、停運、醫保的各種資訊頻繁出現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留言都提到當地公共服務縮減得比往常更快。記者在採訪中得知,一些縣區根據新的收支安排,把原本該支付的錢放到後面了,基層單位反映節奏「亂了」。湖北、雲南、黑龍江一些縣區從第三季開始推遲工資發放,多名公務員和編外人員對記者說,下半年收入「明顯少了」。
湖北襄陽施先生說,現在只發基本工資,績效工資改成按季算;他一個在羅田縣的朋友,「(工資)半年了還沒發,大家都在等消息」,語氣裡有點無奈。施先生說,內部已經有人提醒,(政府財政)收入會往下走,要等上面的統籌安排。獎金被放到下一季,但什麼時候發「誰也說不準」。
湖北的一個聊天群裡,有網民留言說,欠薪主要在縣鄉,「有些地方連基本工資也趕不上」。他說,縣裡承擔的項目不少,錢一拖再拖,「不是拖,就是欠」。
雲南昭通10月出現城建項目停工。當地承包工程的蔣先生對記者說,他負責的工地貼了張紙,上面寫著「等待後續資金安排」。工程款得等下一批下來,材料費和工人工資都要看安排。還有工人想提前回家,施工方只能自己想辦法協調。另一名熟悉當地工程情況的人士說,這不是單個項目,今年秋季類似的情況已經出現幾回,「大家都怕年底錢拿不回來」。
公共交通停駛 醫療系統收縮
9月29日,廣西荔浦三家公車公司貼出停運公告,說資金不夠用了,長期虧損、保險也付不出。今年河南安陽一些城郊路線同樣停運了。安陽市公車公司回應說,疫情後客流減少,路線虧損久了,司機也緊張,難以恢復。一名關注城鄉交通的業內人士說,城鄉公車本來就靠補貼撐著,「客流幾年都在往下掉,很多路線扛不住。」
醫療系統也開始收縮。一名網民上傳的影片裡說,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西院區週三晚上通知停診,引來不少討論;該院區投入使用不到一年半。
多家醫院近月發布院區調整。健識局11月18日報導,山西省腫瘤醫院於2025年8月撤回江北國際醫院二期的南院區;朝陽區康復醫院9月宣布從「一院兩區」整合成單一院區;溫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公布瑞安新院區的更新方案,床位和面積都大幅縮減。
一名研究醫療體系的學者對記者說,今年下半年之後,一些地方開始重新安排醫療資源,院區規模、科室設置都在調整。他表示,公立醫院在更新評估標準,需要按新的劃分執行。地方財政緊張後,部分非稅收入劃入醫保基金,使得醫院端的收入空間縮小。
基層生活壓力增 多行業降薪
四川南充公務員李先生對記者說,年底的錢得先保證工資、民生、日常運轉,「查稅和審核最近都在往上冒,收不上來就搶。」他說他年底要退休。江西上饒一名女教師說,今年績效工資拆成季度或半年算。「哪裡還有購買力?消費是句空話。我家那邊店關了不少,沒人消費。」
不少網民留言說,收入下降後,店鋪退租、關門在一些城市更常見了。有留言寫,地方政府一直喊消費,「但大家兜裡沒錢,還怎麼消費」。
《經濟日報》此前報導,多地財政收入保持低速,市縣把一些非急需項目往後壓,提高統籌比率以維持基本職能。央視新聞11月2日報導,一些縣區暫停行政項目、延後採購、壓縮公務支出,以保持收支平衡。
研究地方財政的媒體人黃忠對記者說,今年欠薪、停建、停運、醫保調整在多個省分都有。他說,土地收入下降後,不少地方靠轉移支付和統籌資金在撐。縣級政府得在財政承受能力和勞動力流動之間找平衡。他提到,公開資料裡反覆出現的「守住底線」,說的就是地方當前的取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