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兒少壓力大 對「外表」最不滿意
11月20日「世界兒童人權日」前夕,兒福聯盟18日發布最新調查指出,台灣兒少的承受壓力大,包含課業負擔、外貌焦慮等,整體身心健康呈現失衡現象。兒盟呼籲政府把握「兒童及家庭署」成立契機,強化兒少心理健康前端預防與支持服務。
根據兒福聯盟《2025年兒童福祉調查報告》顯示,台灣兒少的主觀生活滿意度雖較去年進步4分,但仍低於2023年的73.5分。整體來看,有72%兒少對生活感到滿意,顯示幸福感有回升趨勢,但仍低於國際平均,尤其13歲青少女的幸福感僅48.9分,遠低於同齡者國際平均值。此外,有近四成兒少認為「世界少了我也沒有關係」,心理疏離感創下3年新高。
兒盟進一步分析兒少對生活各面向的感受發現,孩子對「居住的家」最滿意,對「朋友關係」多半良好,對「外表」最不滿意,其次是不滿意自己的「空閒時間」與「人生選擇」,顯示孩子在生活與人際上穩定,卻在自我認同與掌控感上仍有不足。
調查也顯示,台灣兒少對自身外貌的評價大多偏向負面,無論年齡或性別,認為自己「有點胖或太胖」的比率都高於國際平均,13歲青少女中更有46.3%對身形不滿,顯示外貌焦慮與自信不足情況普遍。
在生活習慣方面,兒盟指出,雖然台灣兒少睡眠狀況優於國際平均,但不論男女運動皆明顯不足,遠低於國際平均,比率甚至不到國際平均的一半。整體而言,孩子們在健康、自我形象與生活節奏之間仍未取得良好平衡。
調查指出,台灣兒少對同儕支持的感受普遍偏低,僅46.7%的孩子認為同學友善、樂於助人或能彼此接納,比率低於國際平均,顯示近半數孩子在班級互動中仍感到孤立或難以融入,恐影響其心理健康。
此外,兒盟說,台灣兒少的課業壓力也較國際提早浮現,11歲男生中已有四成表示感受到課業壓力,明顯高於國際平均,女生從11歲到13歲的壓力感受更增加約一成,從34.5%成長至46%;在學校滿意度方面,僅約三成學生表示「非常喜歡上學」,其中13歲青少女的比率僅剩一成,不到國際平均的一半。
兒盟表示,政府日前宣布將在衛福部轄下成立「兒童及家庭署」,肯定政府的美意,但為協助兒少的身心發展更加穩定與平衡,呼籲應強化兒少心理健康前端預防與支持服務、倡議「週末運動日」,讓運動回到孩子的生活以及善用兒盟資源隨時求助、持續守護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