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人趨勢:美國兒童自殘自殺激增

研究顯示,6至12歲兒童在家中接觸藥物、酒精等用於自殘或自殺的案例顯著增加。(123RF)
研究顯示,6至12歲兒童在家中接觸藥物、酒精等用於自殘或自殺的案例顯著增加。(123RF)

文/Naveen Athrappully 編譯/郭小卉

你的孩子是不是也曾因為小小的挫折,而情緒低落?你可能不知道,你家裡隨手可得的藥物,可能已成為他們情緒崩潰時的潛在危險。

孩子最容易接觸的五大危險「藥物」:
止痛藥、抗過敏藥物、止咳與感冒藥、興奮劑與毒品、維生素

根據2025年9月8日發表於《兒科學》(Pediatrics)期刊的一項研究顯示,6至12歲兒童在家中接觸藥物、保健食品及會影響大腦的化學物質(psychoactive substances,如酒精、大麻等),並將其用於自殘或自殺的案例顯著增加。

2000年至2023年間,美國毒物控制中心記錄了超過150萬起兒童接觸有害物質事件,其中超過10%為自殘或自殺等故意接觸事件。6至12歲兒童與疑似自殘或自殺激增311.3%。11歲兒童增幅最高,接近400%。這組數據令人震驚!

這些事件多數發生於家中,通常涉及一種物質,且以男孩為主。然而,在故意接觸事件中,女孩占比超過82%,且隨著年齡增長,故意接觸事件比例顯著上升。

此項研究由全國兒童醫院傷害研究與政策中心及俄亥俄州中部毒物中心聯合進行,題為《6至12歲兒童自殘與自殺意圖:毒物中心的求助電話分析》。

研究強調需進一步研究與干預,防止兒童接觸家中常見藥物,特別是保護最脆弱的群體。

家裡的止痛藥、維生素,可能是孩子自殘的潛在凶器。家裡的止痛藥、維生素,可能是孩子自殘的潛在凶器。(John Fredricks/The Epoch Times)
自殺成為兒童第二大死因?

參考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數據,自殺是10至14歲兒童的第二大死因,僅次於意外傷害。

兒童醫院協會2025年8月20日發布的資料顯示,根據其兒科健康資訊系統數據,2016年至2021年間,急診科接收的5至18歲兒童自殺未遂或自殘案例增加168.6%,且近四年趨勢未見緩解。2024年,超過1/3的兒童醫院急診科就診原因,與自殺未遂導致的自殘有關。

橘郡兒童醫院心理學主任海瑟·胡茲蒂(Heather Huszti)表示:「不僅案例數量增加,病情嚴重程度也在加劇。兒童通常要等到偶爾出現的自殺念頭,發展成持續的想法後,才會尋求幫助。」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青年風險行為調查數據摘要與趨勢報告》(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y Data Summary & Trends Report),2023年,20%的高中生曾「認真考慮」自殺,16%制定過自殺計畫,9%嘗試過一次或多次自殺。

守護孩子 三大預防策略

CDC在2024年9月發布的資料中提出多項預防策略,包括:

建立健康的同學朋友關係改善家庭經濟狀況教導父母育兒技巧以改善家庭關係

CDC強調:「好消息是,自殺是可以預防的。預防需要社會各層面的策略,包括針對個人、家庭與社區的預防與保護措施。每個人都可以透過學習識別危險訊號、提升預防措施和心理承壓能力,以及推動社會變革來幫助預防自殺。」

兒童自殘與自殺問題的嚴重性日益上升。家庭、學校與社區需齊心協力,保護兒童免受心理健康危機的威脅。

作者簡介:

Naveen Athrappully是《大紀元時報》負責報導商業與國際新聞的記者。

原文:Number of 6- to 12-year-olds Using Common Medication for Suicide and Self-Harm Surges 311 Percent: Study 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延伸閱讀
家庭變故重創少年 寶書指引重拾光明
2025年09月23日 | 1個月前
中年「罹憂鬱症」恐增晚年失智風險
2025年08月19日 | 2個月前
兒童用藥安全 使用抗生素四不一要
2025年08月16日 | 2個月前
未公開研究:沒打疫苗的兒童更健康
2025年09月15日 | 1個月前
近4成青少年有情緒困擾 半數向AI傾訴
2025年09月17日 | 1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