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選擇行為看創傷知情:兒童行為的深層啟示
我家孩子小時候很喜歡吃一種果凍。果凍裝在一個個像小布丁的軟塑膠圓盒中,就像早期的漱口水一般,大人應可以一口吃掉一個。每次總得買一箱,一箱裡有四種口味,紅色的蘋果、橙色的桔子、白色的荔枝及紫色的葡萄。兩個孩子總把荔枝及葡萄口味的果凍吃掉,留下半箱的蘋果與桔子口味。擔心浪費,於是我也吃了好一陣子的果涷,特別是蘋果跟桔子口味的。
一開始也不以為意,沒有注意到一整箱的果凍,我竟也不知不覺吃了半箱。直到有天突然發現,整箱果凍都只剩下紅色、橙色的蘋果及桔子口味時,才覺得事有蹊蹺。碰巧此時兩個女兒又吵著要買果凍,於是就正色問她倆,為何只吃白色荔枝及紫色葡萄風味的果凍。並且一定說出理由,否則就不再買新的。
兩個古靈精怪的女兒對視了一眼,才緩緩的說:「因為,蘋果和桔子那兩種果凍,跟醫生叔叔家的藥水一樣呀!」原來,紅色與橙色的果凍顏色與感冒藥水一模一樣,於是小小孩就認定,那就是藥水了。終於解開我總得吃上半箱果凍的謎團。
這幾年在處理婦幼保護工作的歷程中,許多工作團隊與夥伴們都導入了「創傷知情」(trauma informed)的概念。「創傷知情」主要有四個核心概念,包含:理解創傷、辨認創傷、運用知識進行回應,及避免再度受到創傷的影響。
如果將這四個概念,用來檢視我家小孩不吃某種顏色果凍的事件。孩子「到小兒科診所」是一種不愉快的事件,或許身體不適還是可能被打針,這都可以視為是一種「創傷」。小小孩並無法具備理解創傷的能力,只知道這是一個令人不愉快、不適的經驗。同時更無法理解這個創傷對他所造成的影響,包含認知與行為的改變(選擇不去食用與小兒科診所藥水同樣顏色的果凍,避免使其想起這種不愉快的經驗)。
孩子的知識能力不足,面對生活上的「不愉快」,僅能以簡單的行為改變來減輕內心的不適,但並無法有效覺察這個不適感受與食用同種顏色的果凍間之深層關連,促使其改變選擇的行為模式。照顧的大人則應具備「創傷知情」的敏感度,體會小小孩細微的行為、情緒的改變,來覺察孩子的內心世界。在「創傷知情」的觀點中,照顧者更期待能對於孩子提供相關知識,以協助其有效辨識這種生活中的不適感,也能夠知道如何不被這種「創傷」所影響。
因此,過往在從事少年工作時,常會遇見個性、行為與一般規範有所衝突的少年。一開始,我們只能表淺的見到少年對於整體規範的反抗,行為模式令人難以接受。但若能以「創傷知情」的觀點加以面對,事情真象就有可能是全然不同的樣貌。例如一個在校園生活中動輒對於同學使用暴力的少年,有沒有可能這孩子從小就是家庭暴力的目睹者或直接受暴者;對於他人施予霸凌的孩子,有無可能一開始其實也是霸凌事件的受害者等。若能以具備創傷知情的態度對待這些少年,感受他的情緒與感受,同理他的生命經驗,或許就能以更不同的觀點來提供更佳的服務。
人生歲月一路行來,偶爾總會在週遭遇見許多不同樣貌的人。他們的行為模式與想法常與自己有所不同,有時候甚至讓我們覺得被冒犯、被傷害。但若能以創傷知情的態度面對,或許會有不同的發現,也能以更穩定的態度去面對。如此內心那種被冒犯的感受應可有效降低。
此外,除了關照他人,也更應該關照自己。在如此步調快速,凡事有科技設備協助的世界中,腳步也應緩下來,靜下心。檢視一路行來風情,細細與自己對話。以創傷知情態度面對他人,也應安靜地檢視自己。經由自身歲月的歷練,以更成熟穩健的心態看待自己內心深處的坑坑疤疤,撫平那些傷痕,梳理這些傷痕對於自己與人際系統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再停下來好好整理並從中療癒,進而別再受到影響,這亦是極為重要的課題。
期待,以具備創傷知情的觀點看待各位好友自身,讓我們可以安定身心,穩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