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解短期美債壓力?專家揭穩定幣的監理隱憂

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表示,穩定幣對傳統金融有三項隱憂。(記者侯駿霖/攝影)
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表示,穩定幣對傳統金融有三項隱憂。(記者侯駿霖/攝影)

【記者侯駿霖/台北報導】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表態,選擇透過立法推動「穩定幣」。外界解讀,此舉是美國總統川普為鞏固美債的考量。專家17日指出,穩定幣僅能緩解短期美債壓力,且穩定幣的推動也有洗錢、非法用途等監管隱憂,一旦國外穩定幣平台進入台灣,對金融業恐怕造成重大影響。

中央研究院經濟所17日舉辦穩定幣政策研討會。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表示,穩定幣在金融系統較不先進或本國貨幣通膨嚴重的國家,包括中南美洲、非洲的發展很突出,因為當地人民對本國法幣缺乏信心,因而尋求美元資產及更便宜的匯兌管道。

林啟超表示,聯準會已經表態,不發展CBDC(央行數位貨幣),而是透過天才法案等立法來推動穩定幣,希望留住矽谷的金融科技人才、新創事業,防止資金流向他國;穩定幣本質上仍是「數位美元」,特別是在新興市場有助於維持美元在全球的霸主地位。

不過,林啟超也點出穩定幣對傳統金融的三項隱憂。一是全球穩定幣市場規模來到3,100億美元,對美國18兆美元銀行存款的衝擊有限。雖然法規限制穩定幣付息,但很多數位平台提供各種激勵措施,實際上隱含利息,對銀行存款族群有一定的吸引力。

二是台灣近年進出口貿易總額大約1.2~1.5兆美元,一旦國外穩定幣平台進入台灣,就算只有5%資金轉移,對台灣金融業仍可能造成很大衝擊;三是維持信任的高額成本,若量子電腦未來進步到一定程度,可能偷走加密的虛擬資產,這不是各國政府和民眾樂見之事,應該居安思危。

林啟超指出,中長天期美債與穩定幣的關聯不大,但對於短天期公債有一定支撐。

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高一誠表示,回歸到穩定幣可能使用的需求和場景,穩定幣將是比特幣等加密貨幣與現金的橋梁,也是高通膨國家如阿根廷鎖住價值的工具,甚至部分台商遇過外國銀行不收稍微髒汙的紙幣,穩定幣也能提供支付的便利性。

高一誠說,穩定幣確實比傳統銀行受監管的SWIFT系統更有效率,若穩定幣也受到同等監管,速度優勢就會下降。巴西等國家也意識到,穩定幣(美元)廣泛使用也會逐漸侵蝕貨幣主權。如台灣支付系統相當便利的國家,使用穩定幣的價值恐怕不大,反而要花更大心力去防堵跨境洗錢問題。

金融研訓院院長高一誠。金融研訓院院長高一誠。(記者侯駿霖/攝影)

台灣票據交換所董事長黃昱程表示,穩定幣不一定穩定,因為美元穩定幣以美國短期國債作為準備金,金額龐大且持續增加,若發生穩定幣擠兌事件,保管銀行被迫拋售美國債券,會加重美債問題。

黃昱程建議,銀行在穩定幣生態系內可扮演發行者、資產保管者、錢包託管者、平台投資者、協力者、策略聯盟參與者等角色,穩定幣不是為發行而發行,應審慎思考銀行獲利和營運模式。◇

台灣票據交換所董事長黃昱程。台灣票據交換所董事長黃昱程。(記者侯駿霖/攝影)
延伸閱讀
美台共同聲明:避免操縱匯率
2025年11月16日 | 1天前
輔助駕駛遇6情境失效
2025年11月14日 | 3天前
中國房市恐爆違約新雷
2025年11月16日 | 1天前
【讀報心得】報紙不老,讀者不離
2025年09月02日 | 2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