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先苦後甜 紅鶴遷徙延緩衰老
衰老是生命不可避免的自然法則。法國科學家發現,遷徙的紅鶴衰老速度比定居的紅鶴緩慢。這項發現不僅在現實中呈現「先苦後甜」概念,也連結遷徙與長壽,更挑戰舊有老化理論,為生物老化提供新見解。
科學界普遍認為大多數生物都會衰老,且衰老速度存在差異,但衰老是不可避免的嗎?科學家也已充分證實,遷徙對早年生存和繁殖有影響,但對衰老的影響仍是空白盲區。
為了探討這些謎團,他們將注意力放在法國卡馬夸(Camargue)地區的象徵「大紅鶴」(Greater Flamingos)。大紅鶴主要棲息於非洲、歐洲南部、亞洲中東地區的鹽湖和鹼性水域,外型因飲食影響呈現粉紅色,具有定居與遷徙等多樣性行為,壽命可達50多歲。
法國維護地中海溼地研究所「瓦拉特之旅」(Tour du Valat),對紅鶴展開長達44年的標記和追蹤。這些條件使「大紅鶴」成為科學家了解動物老化的理想模型之一。
紅鶴老化候鳥比留鳥晚出現
大紅鶴中,有一生都留在卡馬格的「留鳥」,也有每年沿著地中海沿岸遷徙的「候鳥」。研究團隊發現,那些遷徙的紅鶴衰老速度,明顯比定居的紅鶴緩慢。
研究人員分析資料發現,「留鳥」在成年初期的繁殖率、幼鳥孵化率和死亡率等,均優於遷徙的「候鳥」。這是因為牠們冬季穩定定居於法國地中海沿岸潟湖,繁殖能力和存活率都大幅提升。
然而,這些提升卻存在代價。定居的大紅鶴數量,會隨著年齡成長快速下降,且與牠們的老化速度增加40%有關。而每年遷徙義大利、西班牙或北非過冬的大紅鶴,晚年老化速度卻有減緩趨勢。
研究人員還發現,「留鳥」平均20歲左右出現老化、繁殖機率下降,「候鳥」則平均22歲左右才開始出現這些現象。
研究人員推測,遷徙的大紅鶴可能因早年季節性遷徙,付出高死亡率、低繁殖率等高昂代價,但現在轉化為一種補償。另一解釋是,定居的大紅鶴因長年高強度繁殖,抗衰老機制過早出現破損,進而加速老化。
研究人員指出,這項研究代表數十億動物的季節性遷徙,會影響牠們的衰老速度。對紅鶴而言,早年不遷徙雖然有生物優勢,但這份優勢會在老年時轉變成加速老化的劣勢。這項研究已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遺傳與環境影響衰老速度
研究共同作者、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塞巴斯蒂安‧羅克斯(Sébastien Roques)解釋,「紅鶴的老化速度,可能與牠們年輕時的選擇有關。定居者起初生活節奏快(繁殖),但後來會為這種節奏付出代價,而遷徙者則衰老得較慢。」
研究共同作者、瓦拉特山天文臺研究主任阿諾‧貝切特(Arna Champagnon)表示,這項計畫始於1977年,最初在卡馬格地區展開。當時研究人員替紅鶴戴上環狀標記,這些環狀標記可以透過望遠鏡遠距離讀取,至今仍然能觀察到當年被標記的紅鶴。他解釋,「這是一個獨特的資料集,對理解物種衰老機制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研究共同作者之一、牛津大學研究員雨果‧卡尤埃拉(Hugo Cayuela)評論道,「自古以來研究人員和哲學家們,一直痴迷於了解衰老速度變化的原因。我們過去認為這些差異主要發生在物種之間,但現在對這個問題的看法發生了變化。」
他接著說,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同物種的遺傳與生存環境差異,都會帶來影響。「我們希望研究某些生物的出生、繁殖和死亡,以解開老化的祕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