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監視器侵犯隱私? 高市警:無人臉辨識

【記者袁世鋼/高雄報導】

截至今年7月底,全高雄市總共裝了2萬3,600多支監視器,其中有4,066支是智慧型,等於每6支監視器就有1支具備自動分析、車牌辨識等功能。高雄市議員鍾易仲直言,高密度的智慧型監視器恐有侵犯人民隱私、人權的疑慮。高市府警察局長林炎田強調,沒有人臉辨識系統。

鍾易仲16日在市議會質詢時指出,近幾年警察局大力推動AI影像分析系統,希望用科技提升治安、破案率,這個方向是正確的,但是當鏡頭越來越多、越來越聰明的時候,相對的大家也開始擔心,當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安全時,我們自己個人的隱私及人權會不會不見,這是很多人擔心的問題。

鍾易仲說,智慧型監視器可以自動分析、比對畫面、辨識車牌、追蹤人流,且每6支監視器就有1支具備這些功能,比率相當高。以高雄火車站為例,包含站西路、站東路及周邊20多個行人穿越道都有裝設智慧型監視器,當鏡頭數量越來越多、功能越來越強時,市民會有一種隨時被監視的感覺,這是必須面對的社會感受,也是信任的問題。

警察局在報告中提及,AI監視器主要用途為偵測車牌辨識嫌疑車輛,透過影像比對查找嫌犯動線。鍾易仲認為,這確實可以提升辦案效率,但報告中也提到,可透過影像比對追查嫌犯動向,他很好奇如何運用AI去辨識嫌犯,系統中是否有人臉辨識功能?是否能將一般民眾的臉與資料庫進行比對?若沒有的話,又是如何找到嫌犯?

林炎田說明,台灣警方目前還沒有人臉辨識相關應用,「我們沒有這個系統」,主要是使用車牌辨識系統,只會鎖定車牌進行辨識,包含所謂的科技執法也都是靠車牌找車輛。隨著科技進步會衍生隱私的問題,但這些科技只限用於公眾事務,且一定會受到管制,例如影像保存時間只有3個月,調閱者也一定要有密碼。

林炎田表示,20、30年前在裝監視器的時候,都是全民公敵,但現在不論是找不到人、找不到寵物等,都會抱怨「怎麼沒有監視器」,今年初的張介宗連環殺人案,就是警員靠著監視器用眼睛一幀一幀去追出來的,所以監視器有它一定的功效,但前提是一定要做好隱私保護。

林炎田說,警察局每年都有編列約5千萬元的新設監視器經費、6千多萬元的既有監視器維運費用,2026年因應市府智慧高雄燈塔計畫,警察局會在重點區域額外增設1千支,包含台積電廠區、世運主場館、愛河灣、亞灣等地區。◇
延伸閱讀
主計長:經濟成長或趨近5%
2025年10月15日 | 3天前
揭長榮航不利待遇 工會提訴求
2025年10月15日 | 3天前
校園禁TikTok 數發部擬透過WiFi遮蔽
2025年10月15日 | 3天前
台北車站大廳驚爆公然性侵
2025年10月15日 | 3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