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醫創新難題 專家:新藥貴病人用不起

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10月14日於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邀集產官學研專家共議全球生醫產業新局。生物產協理事長、台康生技創辦人、董事長暨總經理劉理成會後向《大紀元時報》表示,全球生醫發展的最大機會與挑戰並存,關鍵在於如何讓創新藥品不只有效,還要能「人人用得起」。
全球藥價高漲 「有效治療卻非人人可得」
劉理成表示,儘管全球在癌症等重大疾病領域已有標靶藥與免疫治療等進展,但仍有許多疾病缺乏有效治療,「這是產業的機會,但也是最大的挑戰」,開發新藥需龐大資金支持,若沒有足夠利潤誘因,藥廠不願投入;然而,藥價越高能負擔的人就越少,「這對整個全球健康體系都是危機」。
他認為,降低藥價的關鍵在於市場競爭,學名藥與生物相似藥應該被積極推動,「讓更多人能夠負擔得起、用得起藥,才是整個產業真正的價值」。
談到地緣政治與供應鏈重組下的產業格局,劉理成認為,若美中經貿脫鉤趨勢持續,台灣有機會成為部分中製原料的替代供應地,但仍面臨生產量能與環保成本挑戰。「化學製藥會有汙染風險,台灣環境管制嚴格,成本自然較高」,若能在製程與環境技術上取得平衡,「這將是台灣生技產業的重要機會」。
對於美國近期推動的藥品對等關稅與藥價協議,劉理成分析,台灣對美出口的藥品總額仍有限,影響相對不大,「整體加上原料藥,每年約23億美元。」但他提醒,個別公司若高度仰賴特定市場,仍須注意政策波動風險。
美國若持續施壓國際藥廠降價,藥廠勢必調整全球售價,對台灣而言,這將造成進口藥價上升與缺藥風險,「若台灣市場無法接受調價,藥廠可能直接撤出。」
學名藥替代機制 台灣應對藥價壓力的關鍵
談及健保制度與藥價政策,劉理成坦言,台灣必須建立更明確的學名藥替代機制,例如,「日本規定專利過期後數年內,八成原廠藥必須由學名藥取代,才能壓低整體藥價。」
台灣過去部分專利到期藥仍由原廠持續銷售,「甚至在台灣賣得比其他國家好,這是健保制度造成的現象。」他建議,政府應加速學名藥取代,保障國內製藥能量,讓創新與負擔之間取得平衡。
總結生醫產業的挑戰與方向,劉理成強調,「生技產業最終目的,不只是做出新藥,而是讓新藥能被更多人用得起。」他呼籲政府與產業界共同努力,使生技產業兼顧創新與可近性,讓健康不只是口號,而是全民可享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