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瓜絡的雕刻人生 徐秀芬的二十年堅持

走進雲林斗南文薈館,一室淡雅的檜木香與溫潤的色澤迎面而來。展台上,一只用絲瓜絡製成的茶壺靜靜立著,纖維的肌理宛如歲月的紋路,旁邊的百合花、仕女畫與動物雕塑錯落陳列。這是絲瓜絡創作者徐秀芬二十年來的心血展——《瓜絡情韻》。
從菜瓜布到藝術 她看見纖維的靈魂
「我喜歡絲瓜絡的結構,它不像布料那麼順,但它有自己的性格與韌性。」徐秀芬微笑著說。
在她手中,絲瓜絡不再只是廚房裡的清潔用品,而是一種有呼吸、有情緒的素材。她曾花上數月時間,觀察絲瓜的正反面結構:「一面平整、一面凹凸。」;於是她學會「取其所長」,用正面呈現穩重的山,用反面塑造翻湧的浪。
她指著〈侍女〉那幅作品說:「波浪的地方,是利用絲瓜絡內部的凹凸紋理;富士山那座山,我用正面表現沉穩。正反交錯,就有了畫面的立體感。」
這樣的巧思,讓絲瓜絡超越了素材的侷限,也讓她從一位職業婦女,走成獨具匠心的創作者。
「先構圖,再剪出生命」 紙雕的精密與時間的耐性
徐秀芬的創作過程,既像雕刻,也像禪修。她會先畫出構圖,再根據每一個形體剪裁出絲瓜絡的部位,「有點像紙雕,要先知道哪一塊要保留、哪一塊要取捨。這是一種修為。」
她笑說,自己在剪絲瓜絡時也悟出人生道理:「取與捨要拿捏。你要知道什麼是加分的部位,什麼要放掉。人生也是這樣。」
展場裡的一系列人偶作品,包括〈新嫁娘〉、〈兩位舞會少女〉、〈快樂爺爺〉,每一尊都帶著溫度與故事。那不是制式的工藝,而是她以雙手捏出的情感形象。「那位新嫁娘,是我乾女兒要出嫁時做的;我心裡有點不捨,就想用作品祝福她。」
將自然與人情共構 每一件作品的溫度
在展場角落,一組以絲瓜絡製成的〈百合花〉吸引眾人目光。花瓣層層綻放,旁邊停著一隻以絲瓜絡纏出的螳螂。徐秀芬說:「百合象徵純潔,我想記錄它從含苞、綻放到凋落的生命過程。那隻螳螂,是多年前一位長者送我的禮物,放在作品裡,是一種懷念與感恩。」
在她看來,創作不只是手藝,更是一種生活的延伸。
她的〈奉茶壺〉系列,靈感來自童年農村的記憶:「小時候家裡種田,夏天收割時總會放一壺茶在路邊,讓路過的人解渴。那是一種善念,也是一種教化。」
這樣的記憶,在她的作品裡化為溫柔的形體——看似樸拙的茶壺,卻盛滿歲月的善意。
從立體到半立體 再到平面
從最初的實用品,到如今能結合國畫與壓克力的複合創作,徐秀芬說,自己花了整整二十年。她曾向原甫老師學習國畫,也鑽研紙雕技巧,最後決定把兩者融合進絲瓜絡藝術裡。
「我現在在嘗試把立體作品轉成掛畫,讓它可以保存更久,也讓更多人能親近這種素材。」她笑著說,並補上一句:「我還是離不開絲瓜絡啦!」
她的畫作〈回家〉描繪童年回外婆家的情景,炊煙裊裊、稻田蔬果、農舍穀倉,全用絲瓜纖維堆疊出溫暖的金色鄉愁。另一幅〈海天一色〉則是她對自然的凝望:「那是壓克力畫,我嘗試融合東西方技法,希望讓畫面有呼吸。」
「精神富足,比名利重要」 是她的創作哲學
創作二十年,徐秀芬沒有商業包袱,也沒有展場贊助。她的堅持來自興趣與平靜的心。「到現在我比較看淡名利,覺得靈性提升、精神富足比較重要。創作讓我快樂,也能讓別人感受到善意,這樣就足夠了。」
她說,絲瓜絡的美在於「自然留下的空隙」,那些看似不完美的孔洞,反而讓作品透氣、留白,也讓觀眾有想像的空間。
這句話,或許也是她的創作信念:在取與捨之間,留下呼吸的餘地。
展覽資訊
展覽名稱:〈瓜絡情韻──徐秀芬絲瓜絡藝術創作展〉
展覽地點:斗南文薈館(雲林縣斗南鎮文昌路145號)
展期:2025年10月1日至10月30日
主辦單位:斗南文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