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洗滌槽看出餐飲真功夫 竹山子弟陳凱明的火鍋人生

四十六歲的陳凱明,是餐飲界二十多年磨出來的老手。出生在南投竹山,從水里工商餐飲科畢業後,他便一腳踏進廚房。從十七歲算起,至今已經二十六年。一路從飯店江浙菜起家、轉戰西餐主廚,也開過高檔牛排館,到如今成為連鎖火鍋品牌的總經理,他說:「我是從洗滌槽開始學會觀察的。」
站在洗滌區 看出問題也看見客人
那時候他是知名牛排館的行政主廚,某天,他主動站在洗滌區,不是監工,而是想看「每一個被剩下的餐盤」。一位客人吃了幾口牛排就放下刀叉,他很好奇,端回廚房切開來嚐。
「肉的顏色漂亮、味道也對,可是卻有一股苦味。」他說。為了這件事,他查了整個肉品的源頭,也因此認識了更多國內外的貿易商與畜牧業者,對肉品的認識更上一層。
「洗碗區最誠實,客人吃不完、沒動的菜,都在那裡。」他笑說。那段時間他記下客人反應,也開始親自訪桌。「做菜不能只顧廚房,要走出去看客人臉上的表情。」
他說,那些被剩下的菜,像是一面鏡子,照出主廚的用心,也照出客人的真實。從那裡,他學會謙卑。
那一次經驗,讓他從「廚師」變成了「經營者」。
中餐的火候 西餐的細節
陳凱明早年在江浙菜飯店學中餐,「那時每天耍鍋炒菜,衣服和內褲都濕透。」他苦笑。後來他轉做西餐,才發現料理的節奏與美學完全不同。
「中餐難在火候,西餐講求結構與層次。」他說。這兩種底子,如今都被他放進火鍋裡。
像是他設計的湯頭,有老火牛骨髓湯,也有番茄鍋、玄米抹茶鍋。番茄湯底用「冷鍋冷油炒番茄」,再加高湯均質,這是他從西餐的濃湯學來的做法;而老火湯的層次堆疊,則是中餐上湯、二湯的延伸。
「火鍋不是一鍋滾就好,是有韻味的。」
他相信,一鍋湯的韻味,不只來自火候與配方,更來自那個「願意慢下來的人」。
從牛排到火鍋的延伸
他笑說自己「太愛吃肉」。
早期在牛排館工作時,他和太太常在收班後去吃宵夜。「吃火鍋的時候,我老婆都會念我,因為我會算那盤肉的成本。」
後來他真的自己開火鍋店,把牛排館的肉品技術搬進火鍋裡。
「客人吃火鍋,就是要嗑肉。」
一開始資金不多,只有二十幾坪的小店,一天能來三百人。「那時候我連洗碗都自己來。」
火鍋的湯底、醬料,全部自己研發,有日式、也有西式,「泡菜胡麻醬、剝皮辣椒醬」這些創意口味,都是他從中、西餐思維調出來的。
「開店就像煮湯,不能急。」他說。酸甜鹹淡的平衡,不只是味覺的事,也像是人生的節奏。
對年輕人的話:三個月成習慣,三年成專業
走過二十多年廚房生涯,陳凱明對年輕人有自己的「定律」:
「生活一定要規律,吃飯、運動、睡眠,不只是會滑手機,要多看書,向前輩學習,再來更重要的是,把一件簡單的事,連續做三個月,它就會變成習慣;做三年,它就是專業。」
他說,年輕人不要怕從小事做起。「我以前也洗碗、切菜,但我願意多看、多問、多學。」
他要求旗下員工不只懂內場,也要懂外場。「因為端錯菜要道歉的,是外場。」
他也堅持廚房溫度維持在24、25度,「師傅舒服,菜才會好吃。」
「專業不是被教出來的,是你願不願意去看、去學出來的。」他說。
一鍋一湯,也是一堂課
如今「嗑肉石鍋」全台展店超過二十五家,他依然每天巡店,看到碗盤會順手收起。
「我告訴年輕人,火鍋不只是煮熟就好,湯頭、食材、服務,都是學問。」
他說:「做餐飲最重要的是心要靜。心靜下來,菜就會整齊、服務會溫暖,客人自然回來。」
他相信,火鍋能讓人相聚,餐飲能讓人靠近。那是一種生活的溫度,也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從竹山走出,到今天掌管三十家店,他仍保有當年洗碗時的謙卑與專注。
「洗碗教我看見客人,看見自己。」他笑著說,那是他廚藝裡最珍貴的一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