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之下的宇宙 專訪台中畫家郭心漪

「池塘是宇宙,也是我的心。我是在池塘裡探索,也是在找自己。」台中畫家郭心漪說。創作低潮時,她坐在國美館外,心裡想放棄,「一眼瞥見倒影在晃動,好像被召喚。」那瞬間,她決定再拼一次。2012 年,她以池塘題材拿下大墩國際美展第一名,方向就此確立,之後畫室裡幾乎只剩水面、荷葉、倒影與陰影。
池塘不是荷花
「大家常以為我只畫荷花,其實我畫的是池塘。」她強調,「每一幅都當主角,不是配角。」有時主角是浮萍的排列,有時是魚群的走向,有時是雨中的殘荷。她要的不是單一物象,而是池塘整體的呼吸。圓框作品像縮小的地圖,「浮萍像群島,魚群像等高線在移動。」
「大家都只記得光,卻常忘了是黑襯托了光。」郭心漪的畫裡,亮部只是輕聲,真正的骨架在陰影。「我會先把暗部搭好,再把光推進來。」她不追求浪漫晨昏,而是「葉下的世界」。她直白說:「我不是莫內。」
畫面的秩序
她說水既有形也無形,「要找一個秩序承載它。葉的間距、倒影的密度、波紋的頻率,就是那個秩序。」
她不追時髦技巧,「我寧願把時間花在看不見的地方。」底色一層壓一層,陰影先搭好骨架,再把光輕輕推進來;葉面紋理不是描,而是以細密交錯的筆觸「編」出來,讓每片葉都自帶呼吸。她笑說自己像導演:位置調整、角色進退、節奏快慢,直到畫面裡的氣息對了為止。這也是她常說的:「每一幅都必須自己站得住。」
由外到內的轉折
她曾畫鳥、花,也做過「易開罐」的環境議題,「那是一種外向的吶喊。畫了一兩年,心裡還是空。」直到回到池塘,她才找到內在的入口。「透過池塘,我慢慢深入去挖掘,心裡的東西才有出口。」
雨荷的意志
她最難忘的一組,是畫作「雨荷」裡的殘荷:「主角不是荷花,是被雨打醒的生命意志。就算殘破,只要意志在,還是能挺立。」
「繪畫不像音樂那麼直接,挑戰在於把抽象的情緒,落到物質的畫面上。」她喜歡觀者自行解讀:「我不急著解釋,聽觀者來說反而更有意思。」
池塘是宇宙 也是我的心
談到身世,她淡淡一句:「小時候因為住親戚家和父母分開,個性比較孤獨、內向和自閉。」池塘幫她把難以言說的記憶慢慢提起,也教會她觀察和感知能力。「有時候花只是點睛,拿掉也要成立。」她指的是以前畫池塘,大都只有不同層次的綠,新一期的創作,就會加入粉紅的荷花,讓她多了神秘感與更多的想像空間。
她說自己沒有宏大的願望,只希望身體健康,能繼續畫大型作品。最後,她又重複了一次起點:「池塘是宇宙,也是我的心。畫池塘,是為了往裡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