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與公益的交會  林煙朝、徐秀雲的人生故事

工藝與公益的交會 ,台中林煙朝、林秀雲的工藝之路。(林煙朝提供)
工藝與公益的交會 ,台中林煙朝、林秀雲的工藝之路。(林煙朝提供)

【記者廖儷芬/台中報導】

在台中南屯,一對夫妻以雙手將土地的溫度與社會的善意,揉進茶壺與傳統獅頭之中。林煙朝,原本是一位印刷業者,年輕時醉心於收藏茶壺,直至近四十歲才真正走上陶藝之路。他回憶,當初學陶藝的念頭並不宏大,只是想拉些小盆栽。後來因緣際會,開始嘗試製作茶壺,從購買拉胚機、自學摸索,到失敗無數次,他一步步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林煙朝的陶藝並不依賴現成陶土,而是取自在地:南屯古厝的土與大肚山的紅土。這些土經他篩選、炮製,再透過獨特「破壞土的組織」技法,在拉胚時自然形成龜裂的肌理。他為此申請專利,創造了「南屯燒」與「大肚紅」的風格。茶壺中最為人熟知的,是融入香灰的「平安壺」,既是藝術品,也承載著宗教信仰與文化記憶。

林朝欽,原本是一位印刷業者,年輕時醉心於收藏茶壺,直至近四十歲才真正走上陶藝之路。林煙朝,原本是一位印刷業者,年輕時醉心於收藏茶壺,直至近四十歲才真正走上陶藝之路。(廖儷芬/攝影)
林朝欽做的傳統獅頭。林煙朝做的傳統獅頭。(廖儷芬/攝影)
林朝欽為此申請專利,創造了「南屯燒」與「大肚紅」的風格。林煙朝為此申請專利,創造了「南屯燒」與「大肚紅」的風格。(廖儷芬/攝影)

技藝傳承 獅頭的堅持
除了陶壺,林煙朝另一個重要身份是「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他自小愛看舞獅,對獅頭充滿好奇。從竹編起手,到紙漿、紙糊,再到彩繪,他四處拜師求藝:竹編師傅李榮烈、造紙專家洪敏麟、胡新虎老師……一步步磨練技法。為了掌握獅子的神態,他走訪全台武館與獅陣,觀察比賽中的氣勢,將所見所學融入創作。
傳統獅頭顏料遇雨易褪色,他嘗試多次失敗後,最後改用壓克力顏料,解決了耐久與鮮豔度的問題。不同於一般僅複製傳統樣式,他甚至創造了「五行獅」,將金木水火土的概念融入造型與色彩,賦予作品更深的文化意涵。

自小愛看舞獅,對獅頭充滿好奇。從竹編起手,到紙漿、紙糊,再到彩繪,林朝欽四處拜師求藝。自小愛看舞獅,對獅頭充滿好奇。從竹編起手,到紙漿、紙糊,再到彩繪,林煙朝四處拜師求藝。(林煙朝提供)
為了掌握獅子的神態,林朝欽走訪全台武館與獅陣,觀察比賽中的氣勢,將所見所學融入創作。為了掌握獅子的神態,林煙朝走訪全台武館與獅陣,觀察比賽中的氣勢,將所見所學融入創作。(林煙朝提供)
林朝欽創造了「五行獅」,將金木水火土的概念融入造型與色彩,賦予作品更深的文化意涵。林煙朝創造了「五行獅」,將金木水火土的概念融入造型與色彩,賦予作品更深的文化意涵。(林煙朝提供)

從工藝到公益 以壺行善
陶壺對林煙朝而言,不只是藝術,更是助人的媒介。2019年,他開始透過陶壺義賣籌措善款。五年間,義賣累積超過三四百萬元,捐贈四台復康巴士給台中市政府,也協助大甲鎮瀾宮、慈善團體籌募資金。疫情期間,他更投入製作「百壺計畫」,短短數日內,一百把茶壺全數售罄,義賣金額足以購置多台復康巴士。
今年,他與太太徐秀雲共同捐贈50部輪椅給彰化秀傳醫院。林煙朝說,自己長期在該院接受檢查,感受到醫護的專業與溫暖,因此決定以陶藝義賣回饋。他希望這批輪椅能改善病患的就醫體驗,讓更多人感受到便利與尊嚴。

陶壺對林朝欽而言,不只是藝術,更是助人的媒介。陶壺對林煙朝而言,不只是藝術,更是助人的媒介。(林煙朝提供)
五年間,義賣累積超過三四百萬元,捐贈四台復康巴士給台中市政府,也協助大甲鎮瀾宮、慈善團體籌募資金。五年間,義賣累積超過三四百萬元,捐贈四台復康巴士給台中市政府,也協助大甲鎮瀾宮、慈善團體籌募資金。(林煙朝提供)
今年,林朝欽與太太徐秀雲共同捐贈50部輪椅給彰化秀傳醫院。今年,林煙朝與太太徐秀雲共同捐贈50部輪椅給彰化秀傳醫院。(林煙朝提供)

伴侶同行 雕刻的細膩
徐秀雲則以雕刻見長,她的茶壺上常見花鳥紋飾,細緻如浮雕,採用陰刻和陽刻的技法,讓作品更加吸睛。她將對生活的觀察化為刀下的紋理,與丈夫的「龜裂肌理」形成一動一靜的對話。兩人同桌創作,作品各具風格,卻又在精神上相互呼應。
夫妻倆不追求商業規模,而是將工藝視為生活的一部分。徐秀雲笑言:「我們的作品大多不是為了賣,而是為了送。」這份態度,也讓他們的陶藝作品帶有一種純粹的溫度。

徐秀雲則以雕刻見長,她的茶壺上常見花鳥紋飾,細緻如浮雕。徐秀雲則以雕刻見長,她的茶壺上常見花鳥紋飾,細緻如浮雕。(廖儷芬/攝影)

徐秀雲將對生活的觀察化為刀下的紋理,與丈夫的「龜裂肌理」形成一動一靜的對話。徐秀雲將對生活的觀察化為刀下的紋理,與丈夫的「龜裂肌理」形成一動一靜的對話。(廖儷芬/攝影)
徐秀雲笑言:「我們的作品大多不是為了賣,而是為了送。」徐秀雲笑言:「我們的作品大多不是為了賣,而是為了送。」(廖儷芬/攝影)

人生轉折 黑白與彩色
林煙朝坦言,年輕時生活繁華,應酬不斷,但心靈卻逐漸空虛。學習陶藝與獅頭後,他的世界「從黑白變成彩色」。拉胚、修胚、彩繪、雕刻,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專注,他在其中找到生活的寄託,也找回單純的快樂。為了不再應酬,選在晚上七點到九點把游泳學會,他雖然淡淡的說這段小插曲,一旁的太太肯定的回答說:「他當年的決心,真的很了不起,整個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能透過陶藝幫助別人,是我最大的喜樂。」林煙朝說。藝術於他,不只是創作,更是修行,一種回饋社會、豐富生命的方式。

林朝欽坦言,年輕時生活繁華,應酬不斷,但心靈卻逐漸空虛。學習陶藝與獅頭後,他的世界「從黑白變成彩色」。林煙朝坦言,年輕時生活繁華,應酬不斷,但心靈卻逐漸空虛。學習陶藝與獅頭後,他的世界「從黑白變成彩色」。(林煙朝提供)
林朝欽和太太徐秀雲共同創作的作品。林煙朝和太太徐秀雲共同創作的作品。(廖儷芬/攝影)
林朝欽在其中找到生活的寄託,也找回單純的快樂。林煙朝在其中找到生活的寄託,也找回單純的快樂。(林煙朝提供)
「能透過陶藝幫助別人,是我最大的喜樂。」林朝欽說。「能透過陶藝幫助別人,是我最大的喜樂。」林煙朝說。(廖儷芬/攝影)

工藝家的公益路
林煙朝與徐秀雲的故事,是一段將藝術融入生活、將生活昇華為公益的旅程。從故鄉大肚山上挖出的紅土,到舞獅中震撼人心的獅頭,他們的作品蘊含在地文化與個人情感;而從一次次義賣到大規模的捐贈,他們讓藝術跨越了展覽與收藏,成為社會溫暖的力量。
在這對夫妻的身上,我們看見工藝與公益的交會。茶壺不只是茶壺,獅頭不只是獅頭,它們承載著文化、信仰與善念。最終,他們用作品寫下的,不僅是藝術篇章,更是一段生命與社會共生的故事。

從故鄉大肚山上挖出的紅土,到舞獅中震撼人心的獅頭,他們的作品蘊含在地文化與個人情感。從故鄉大肚山上挖出的紅土,到舞獅中震撼人心的獅頭,他們的作品蘊含在地文化與個人情感。(廖儷芬/攝影)
茶壺不只是茶壺,獅頭不只是獅頭,它們承載著文化、信仰與善念。茶壺不只是茶壺,獅頭不只是獅頭,它們承載著文化、信仰與善念。(廖儷芬/攝影)
林朝欽夫妻用作品寫下的,不僅是藝術篇章,更是一段生命與社會共生的故事。林煙朝夫妻用作品寫下的,不僅是藝術篇章,更是一段生命與社會共生的故事。(林煙朝提供)
延伸閱讀
池塘之下的宇宙 專訪台中畫家郭心漪
2025年10月02日 | 1個月前
再槓垃圾山 議員批越積越多
2025年09月30日 | 1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