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許哲彥開班授課 盼延續剪黏工藝

「傳統剪黏工藝」保存者許哲彥指導學員掌握灰水泥的溼潤度等基本技巧。(吳登興提供)
「傳統剪黏工藝」保存者許哲彥指導學員掌握灰水泥的溼潤度等基本技巧。(吳登興提供)

文/記者廖素貞

雲林縣「傳統剪黏工藝」保存者許哲彥,2025年在北港傳薪書屋辦理傳習課程。他表示,如今願意學習這項傳統技藝的年輕人已不多見,但即使如此還是盡他所能開班授課,推廣剪黏工藝,希望傳統工藝能夠延續傳承。

78歲的許哲彥,從事寺廟剪黏工作逾一甲子,從小師承剪黏名師江清露,擅長泥塑、剪黏、交趾陶等工藝技法。他所設計製作的人偶造型生動、體態飽滿,龍獅體型活潑、鬃毛漸層豐富,作品繁複多樣,靈活有致、生趣盎然,兼具傳統與創新。

許哲彥在傳薪書屋辦理傳習課程,免費教導多位來自不同縣市的學員,創作花籃造型剪黏。指導學生從打底稿,用瓦片鐵絲作骨架,以水泥塑形做粗坯,用剪鉗剪裁碗片,製作流蘇、花瓣等,到黏貼組合各式瓷片,修整花籃造型,到最後彩繪上色、裝飾暈染等一系列傳統技法。

78歲的許哲彥,為了不讓剪黏工藝失傳,2025年在北港傳薪書屋辦理為期2個月的傳習課程。78歲的許哲彥,為了不讓剪黏工藝失傳,2025年在北港傳薪書屋辦理為期2個月的傳習課程。(記者吳登興/攝影)

來自臺中的學員王小姐(文物典藏人員)說,自己對剪黏理解不多。從剪鉗工具怎麼拿、骨架鐵絲怎麼纏、剪瓷片的要訣和力道的拿捏、灰水泥的溼潤度要如何掌握等基本技巧,許哲彥都手把手的教學,在超出他們學習程度認知外的,他也是默默幫他們注意著,適時給出解決方案。

來自臺南的學員陳先生(社區大學主編)表示,這次課程體會到,剪黏真的是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去養成工藝師的技術!尤其是將陶碗切割成理想的破片,再將破片細修成水滴狀的花瓣、流蘇形狀,這些重複的制式動作看似無趣,但卻因為不斷練習而增加熟練度與對材料的熟悉度。

而不論是切割碗片的力道與角度、粗胚的水泥、白膠比例,細部補土的洋菜粉用量,都是許哲彥多年的經驗,他都毫無藏私的教授。

許哲彥指出,剪黏工藝為複合媒材,融合雕塑、剪貼與彩繪,能掌握媒材並加以妥善利用,才能構建出色的作品。也需要長期的學習累積與吃苦耐勞、耐心沉穩心性剪裁瓷片,以及忍受風吹日晒在屋頂上工作,經由扎實累積的基本功底,方能成就本領。◇

學員專注的學習剪瓷片技巧。學員專注的學習剪瓷片技巧。(吳登興提供)
延伸閱讀
花蓮洪災增至18死 下游7公里尋獲遺體
2025年09月29日 | 1個月前
馬太鞍溪水入市區 改道成功
2025年09月29日 | 1個月前
老宅地下室無產權 恐爆停車位爭議
2025年09月27日 | 1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