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營收超越航空 公共運輸使用率仍偏低

台灣高鐵營收屢創新高,去年首度突破500億元大關,今年單月營收甚至超越星宇、虎航等多家國籍航空。學者指出,航空業易受關稅、油價或地緣政治等國際因素影響,高鐵成長相對穩定。不過,台灣西部走廊每日350萬旅次,高鐵僅負擔其中約20至30萬旅次,顯示台灣公共運輸使用率仍偏低,也是目前所面臨的挑戰。
交通部統計,高鐵旅客量從2019年5,723萬人次,到2024年成長至7,825萬人次,營收更是達到531.9億元,年增6.8%;今年截至6月,旅客量達3,984萬7,256人次,高鐵預估全年運量上看8千萬人次,營收也有望再創新高。
其中值得關注的是,根據上市櫃交通業數據顯示,高鐵今年7月單月營收達47億元,為非航空類交通業之冠,而相較同期航空類,更是超越星宇(37億元)、虎航(14億元)以及立榮(6億元),僅次於華航、長榮,成為台灣交通業的一匹黑馬。
高鐵改變國內航空格局
對於這股「高鐵熱潮」,有網友說,高鐵的成功應歸功於台灣城市發展特性上,「一個大小剛剛好適合高鐵的島嶼」;不過,這個說法是否能解釋高鐵穩定獲利的全部原因?它未來的發展又將如何承擔台灣交通系統的挑戰?
台灣軌道經濟發展協會常務理事張學孔向《大紀元時報》表示,全球許多高鐵系統都賺錢,不只台灣,其獲利主因在於運輸距離具備優勢,加上高鐵車站大多設在市中心,在與航空業競爭時占據地利之便。歐洲高鐵甚至將營運競爭範圍擴大至800公里,台灣西部走廊從基隆到屏東距離約400公里,每日平均約350萬旅次,假日則高達500萬旅次,是全世界最密集的運輸路線之一。
高鐵對國內航空業的影響則有歷史可循,張學孔指出,過去日本東京到大阪的新幹線通車後,距離450公里內的航空國內線幾乎停飛;台灣也同樣在高鐵通車之後,北高航線就停飛了,現在國內線只剩下飛往離島或東部的航線還在營運。
都市發展推動站區經濟效益
針對高鐵與航空公司近年來的營收成長情形,靜宜大學觀光事業系副教授黃正聰接受《大紀元時報》訪問時表示,高鐵主要來源為票務收入,其背後的關鍵因素,包含台灣近年經濟狀況佳,民眾薪資水準逐步提升,高鐵票價相對就變便宜了;其次,則是得益於都市發展趨勢,如台中、高雄等都市發展都往高鐵站區周邊擴展,因此高鐵未來持續發展是可以預期的。
他以近6年來的數據舉例,今年1至8月相較於疫情前2019年,華航、長榮的營收增長分別為22%、23%,高於高鐵的14.1%,但機票價格漲幅約五成,雖然航空業疫後復甦快速,目前已趨於穩定,預計未來成長幅度將會趨緩;另外,航空業易受國際因素如關稅、油價或地緣政治等影響,相較之下高鐵成長會較為穩定,預估每年成長幅度約能維持在4%到5%。
高鐵明年新車即將到位,接下來有延伸宜蘭計畫,未來還會推動延伸屏東等,黃正聰分析,未來高鐵延伸計畫,短期有可能造成高鐵財務壓力,但長期可擴大市場,並帶動國旅,甚至可能間接減少出國旅次。
旅客行為創造外溢經濟效益
黃正聰認為,高鐵還能帶來外溢經濟效益。他指出,當旅客搭高鐵到外縣市旅遊,並在當地住宿及消費,其延伸出的經濟效益可能高達票價的3倍以上,此外,高鐵旅客包含許多商務人士,這些出差行為也可能會延伸出許多商業機會,都有助於對整體經濟發展的貢獻。
張學孔則從國土計畫的角度提供見解。張學孔說,高鐵能夠獲利,除了定價因素與營運效率外,2015年政府協助其進行財務改善也是重要因素之一,進而讓政府成為最大股東,因此政府應從國土計畫的角度來投資高鐵。
政府應推動環島高鐵建設
他表示,肯定環島高鐵有其必要性,日本花了60年時間完善新幹線路網,在提升生活品質上,提供更便利公共運輸服務;在觀光旅遊方面,透過拓展路網與傳統的鐵路形成互補,帶動更多觀光旅次,台灣值得借鑑。
不過,台灣的公共運輸使用率相較日本仍然偏低,也是目前面臨的挑戰。張學孔指出,高鐵在台灣西部走廊每日350萬旅次中僅占5.7%至7.1%,顯示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反觀日本,東京到大阪的直線距離與台灣西部走廊長度相當,但其公共運輸使用率高達78%(包含新幹線、傳統鐵路、高速公路巴士等),而台灣西部走廊卻僅18%,絕大部分民眾還是自己開車,形成鮮明對比。
張學孔建議,政府應思考如何讓旅客在抵達後,能有更便利的接駁,例如提供租賃電動機車、電動汽車,或是更好的接駁公共運輸服務,這樣才能降低民眾的痛點,讓他們更願意選擇大眾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