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海外台商韌性顯現 二代接班與僑社連結成新挑戰

雖然僅約8%的大型企業貢獻逾八成總營收,其餘92%的中小型台商在低谷期仍普遍保持正純益率,「韌性已成型」。圖為全球主要台商。(劉彥甫 提供)
雖然僅約8%的大型企業貢獻逾八成總營收,其餘92%的中小型台商在低谷期仍普遍保持正純益率,「韌性已成型」。圖為全球主要台商。(劉彥甫 提供)

【記者戴德蔓/台北報導】

2023年被不少企業視為景氣低谷,但海外台商展現驚人的韌性。中華徵信所(CRIF)總編輯劉彥甫接受《大紀元時報》專訪表示,雖然僅約8%的大型企業貢獻逾八成總營收,其餘92%的中小型台商在低谷期仍普遍保持正純益率,「韌性已成型」。他說,下一步要補的,是二代接班斷點與僑社連結的鬆動,「否則,很多好公司就這樣被時代推著收掉或賣掉」。

CRIF這次調查以2023年年末的財務數據為基準,納入營收達新台幣1億元以上的海外台灣企業,為突顯「隱形冠軍」,刻意排除台灣三百大集團在海外的子公司,完成〈全球海外台灣企業影響力調查報告〉。

調查顯示,海外台商「大者領航」,但中小企業同樣展現韌性,能在景氣低谷守住獲利。劉彥甫強調,雖然營收高度集中於少數大型企業,但並不意味群體脆弱。「一定得先有企業強起來,才能拉動中小企業往前走。」他補充,在2023年全球景氣低谷期,各級距海外台商依舊展現韌性,財報平均純益率維持正值,「能在低谷守住獲利,本身就是實力。」他說,「下一步要做的是把接班斷點補起來,把人與網絡接回來,讓韌性從一時的表現,成為長期的體質。」

雖然僅約8%的大型企業貢獻逾八成總營收,其餘92%的中小型台商在低谷期仍普遍保持正純益率,「韌性已成型」。雖然僅約8%的大型企業貢獻逾八成總營收,其餘92%的中小型台商在低谷期仍普遍保持正純益率,「韌性已成型」。(中華徵信所提供)
歇業非營運不善 卡在接班斷層

此次調查最終排名樣本為800家,實際掌握的公司名稱卻超過1,300家。劉彥甫說,差距的原因是「我們追到公司、反覆查核後,發現不少已經歇業或轉賣給在地業者。」

他指出,許多海外台商收掉或出售公司,並非營運不善,而是卡在接班斷層。「第一代創業者年紀到了,面對人工智慧(AI)、機器人等新一波轉型,要再押重資本,對五、六十歲的創業者來說是很疲憊的,因此乾脆見好就收。」

他強調,「實際經營與現場歷練,比學經歷更重要。」他建議二代接班人不必侷限產業或學經歷背景,可從財務、人資、營運管理等多面向培養,其中海外實務歷練更為關鍵。台商家族核心業務多屬製造業,但企業營運需要的角色遠不只研發工程師,總廠長、財務長、海外人資長等同樣關鍵,且未必需要理工科出身。

他舉例,如企業布局印度,二代接班人或年輕台幹只要願意前往海外,就有機會快速升遷,主因有三點:第一,競爭者少;第二,經手的營收龐大;第三,訓練是全方位的。

僑社連結鬆動 「隱形台商」浮現

報告中觀察到二代接班斷層與僑社連結鬆動現象,新一代台商更傾向以美商或歐商身分經營,形成「隱形台商」。隨著社群結構轉變,隱形台商越來越多,亟需政府與僑界主動盤點、重建連結。企業內部也要建立接班與專業經理人制度,讓傳承不再成為斷點。

除了財務結構,海外台商的社群結構也在轉變。過去投資與融資往來,常靠德州、美西等僑社聯誼會的強連結,如今二代或新創世代多在校園與國際夥伴創業,與傳統僑社的連動變弱。

「很多新一代刻意淡化身分,對外稱美商、歐商。」劉彥甫說,國際空間充滿挑戰,不標註台灣身分在商務上反而更有彈性。他形容這些人為「隱形台商」,常需反覆查核才能確認台灣背景。

他舉例,美國知名連鎖大華超市的創辦人其實是台灣人,如今已交棒第二代;在地社區裡,彼此可能天天見面,卻不知道對方同樣來自台灣。「你以為他是美國人,他也以為你不是台灣人,但其實大家都是。」

政府應更積極串聯海外僑社

劉彥甫呼籲政府積極串聯海外僑社,提供新一代台商社群支持,並關注服務業、新興科技等新投資方向,以延續韌性與競爭力。

中華徵信所(CRIF)總編輯劉彥甫。中華徵信所(CRIF)總編輯劉彥甫。(劉彥甫提供)

他說明,僑委會或外交部若只停留在「聚集知名台商頒獎表揚」的傳統模式,過於被動。「需要更積極的策略,主動把僑社重新串聯,恢復過去的強連結網絡。對新一代或二代接班的台商來說,在第二故鄉遇見同樣背景的人一起打拚,能帶來的收穫完全不同。」

劉彥甫補充,海外台商的產業結構也在轉變,不再侷限於重機具製造業,通訊軟體、設備服務及科技化的服務業正快速崛起。「現在不一定要投入重機具產業,若有資金投入串聯型服務業,也是值得關注的方向。」他指出,從現有數據可見,服務業在起伏中仍展現良好績效,顯示台商的新投資趨勢已悄然成形。

中國因素「避不掉」應多元布局

在全球供應鏈重組與地緣摩擦下,儘管台商積極布局海外市場,中國仍是台商重要經營地。中華徵信所(CRIF)總編輯劉彥甫說:「中國因素很難迴避。」即便台商奔向美國、歐洲或東協,中國在地供應鏈仍在。加上中國企業也積極將產品外銷歐洲、東協乃至非洲,競爭壓力無處不在。

他舉聯電為例,面對中國成熟製程崛起與市占壓力,聯電一方面赴新加坡設廠,把需求轉向南亞、東協;另一方面則與英特爾策略聯盟,轉向高毛利領域,以擺脫低價競爭。鋼鐵業也在中國內需轉弱時,轉向高毛利鋼品以支撐營收。

對仍在中國的台商,劉彥甫建議採取「等距策略」,即使當地毛利偏低,仍可提供研發與轉型資金,同步將產能轉往第三地(China+1),降低單一市場依賴。劉彥甫提醒,若現階段仍計畫赴中國投資,資產配置不宜過度集中,即便同時在東協、美國與中國布局,也不宜將過大比例資金投向中國的新子公司。

談到中國企業財報可信度問題,他建議透過公開資訊交叉比對、徵信報告驗證、國際資料庫比對等進行多層檢驗,若發現財報數字無外部重大事件卻大幅飆升或暴跌,就應「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若企業不屬於航太或新興科技等快速崛起產業,卻出現爆發成長,可能就有問題。

全球海外台商各洲營收加總重點分布,美中貿易爭端持續,牽動海外台商。全球海外台商各洲營收加總重點分布,美中貿易爭端持續,牽動海外台商。(劉彥甫提供)
紅色供應鏈下逆勢突圍

談到如何因應「紅色供應鏈」與地緣風險,劉彥甫指出,深耕越南近30年的台商越南精密工業是經典案例。他說,這家台商供應鏈布局高度多元,產品通過日、美、歐及越南新興電動車廠Vinfast等多國認證;同時仍保有與中國汽車廠商的合作,不依賴單一市場。

劉彥甫指出,中國汽車產業在2000年代初期並不突出,如今卻迅速崛起,電動車市場更蓬勃發展,對全球供應鏈產生巨大影響。「越南精密工業的做法,就是打開產品多樣性與市場分布,降低被紅色供應鏈綁死的風險。」即便如此,企業仍可能面臨關稅與地緣摩擦帶來的市場觀望,導致訂單減少。此外,公司經營已逾三十年,二代或專業經理人接班的挑戰同樣迫切。

「紅色供應鏈只是外部變數,企業自身的經營體質與接班安排,才是能否長久屹立不搖的關鍵。」他強調,越南精密工業的經驗證明,唯有供應鏈多元化與內部治理並重,才能在國際風險中保持韌性。

他也提到台灣無人機產業的逆勢突圍。「這個產業的布局比外界想像得早也廣,很多廠商原本做的是農用無人機,現在延伸到民用、偵察、軍用各領域。」隨著國際市場排除中國大疆等品牌後,訂單轉向台灣,「只要研發能力到位,就能順勢接單。」他透露,今年無人機產業營收年增率約750%(成長7.5倍),雖然去年基期較低,但成長幅度仍顯示龐大需求,「沒有研發能力就接不到單。」

台商可設定「五年視窗」檢視投報

劉彥甫提醒,現階段若台商仍計畫赴中國投資,資產配置不要過度集中,即便同時在東協、美國與中國布局,也不宜將過大比例資金投向中國的新子公司。
他建議設定「五年視窗」檢視投報──投資前先假設「五年內能否快速回收並獲利」,並隨時檢視獲利速度與毛利水準。「現在中國的獲利率已不若早年西進時那麼高,如果毛利和成長速度達不到預期,就要再三思考是否繼續投入。」

談到如何應對中國企業財報可信度問題,劉彥甫說,雖然無法精確證明中國企業財報造假,但可透過多層檢驗降低風險,公開資訊交叉比對、徵信報告驗證、國際資料庫比對。若發現財務報表某年度突然大幅飆升或暴跌卻無外部重大事件可解釋,就會對該數字「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此外,若企業不屬於航太或新興科技等快速崛起產業,卻出現爆發成長,也會引發高度懷疑。

台商與中國雙方互相需要

外界常問:既然台商在慢慢移出,為何中國不一刀切?劉彥甫的答案很直接:「因為互相需要。」他指出,台商在中國的經濟量體龐大。外界普遍估計約有200萬名台商在中國,「若假設這些企業平均年營收1億元新台幣,總體規模相當驚人。」

劉彥甫說,中國深知台商對經濟的貢獻,無論沿海或內陸,許多中國年輕人也希望進入薪資福利較佳的台資企業工作,因為薪資福利介於本地企業與外商之間。台商同樣需要中國。多年西進累積的供應鏈綿密深厚,許多企業仍能維持一定毛利,只要轉向高毛利產品,就能在當地繼續獲利三至五年,「這對未來的研發支出與下一個生產基地的布局都有幫助。」

台商同樣需要中國。多年西進累積的供應鏈綿密深厚,只要轉向高毛利產品,就能在當地繼續獲利3至5年,「這對未來的研發支出與下一個生產基地的布局都有幫助。」

劉彥甫強調,大型廠房的轉移絕非一蹴可幾。目前台商資金與工廠大多採「有序轉移」,一部分逐步移出中國,另一部分則將資產出售給當地企業,「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國需要台商,台商也需要中國,雙方都明白這點,所以北京不會輕易採取激烈手段。」

劉彥甫表示,在全球供應鏈重組與地緣摩擦下,「等距策略」與第三地布局已成新常態;在社群結構轉變中,隱形台商愈來愈多,亟需政府與僑界主動盤點、重建連結。企業內部也要建立接班與專業經理人制度,讓傳承不再成為斷點。

「大者領航沒有錯,但群體不脆弱。」他說,「下一步要做的是把接班斷點補起來,把人與網絡接回來,讓韌性從一時的表現,成為長期的體質。」◇

延伸閱讀
智慧鎖資安 專家:關鍵在後台
2025年09月27日 | 2天前
抗議濫訴 教團籲尊重教師專業
2025年09月28日 | 1天前
日月潭萬人泳渡 35國、2.4萬人參與
2025年09月28日 | 1天前
【讀報心得】校園中的性別教育
2025年09月02日 | 27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