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限制醫材進口 醫嘆病患陷困境

部分進口醫療耗材和器械被中共禁用或停止供應,多家醫生感嘆,除了手術的品質倒退,患者負擔也會加重。示意圖。(Pierre-Philippe Marcou/AFP)
部分進口醫療耗材和器械被中共禁用或停止供應,多家醫生感嘆,除了手術的品質倒退,患者負擔也會加重。示意圖。(Pierre-Philippe Marcou/AFP)

【記者楊茜/報導】

中國醫療領域近期傳出令人擔憂的現象,在中共的醫保政策及集採(集中採購)壓力下,部分進口醫療耗材和器械被禁用或停止供應,多家三甲(三級甲等)醫院的神經外科醫生直言,手術將因此受影響,除了手術的品質倒退,患者負擔也會加重、甚至面臨生命風險。同時,部分國際知名醫療設備廠商也宣布退出中國市場,進一步加劇這一危機。

繼中共當局將大量進口原研藥(由藥廠自主研發並首次上市的創新藥)從醫保目錄排除出去後,患者用藥的療效受到影響,許多人抱怨中國國產藥「藥效低」。

另一方面,當局對醫療器械及手術室用進口藥的限制,直接衝擊手術療效。一位三甲醫院神經外科醫生「許小」在社群媒體平台發文透露,過去廣泛使用的腦室引流管約600元(人民幣,下同)一套,具備防逆流及金屬芯,可在局部麻醉下完成微創手術,如今因醫保禁用、醫院停貨而全面斷供。原本僅需30分鐘即可完成的局部麻醉微創引流手術,現在必須改為全身麻醉開顱鑽孔,使用的還是價格低廉卻缺乏防逆流功能的導管。

9月4日,「許小」在評論區寫道:「患者原本花3千元就能在局部麻醉下解決問題,現在全麻至少8千元起,受罪時間更長。而且劣質導管不防逆流,極易導致顱內感染,治療費用至少多花3萬元。」他還提到,自己在值班時曾因無合格導管可用,只能建議患者轉院,但其他醫院的做法同樣是全麻加劣質導管,令醫患雙方無可奈何。

「許小」還披露,在另一台腦血腫手術中,他因沒有立體定向引流管而一度陷入困境,最終依靠科室僅存的一根庫存才勉強完成手術。他無奈感嘆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醫生真是活該!」

湖北一名在法國駐中國醫療器械企業工作的銷售人員鍾女士9月5日對《大紀元》記者表示,目前,許多醫院已停止與該公司進行醫療設備與器械交易:「從去年到現在,我們和同仁醫院談好的項目,如今擱置不談了,理由是不准再進口,只能用國產的。但國產器械哪有法國的先進?」鍾女士指出,中方突然停止採購外國產品,導致許多在中國的醫療企業大規模裁員:「我們公司裁了很多人,銷售人員裁掉了八成。」

不僅神經外科耗材如此,更多進口藥品與醫療器械也正在從中國醫院裡消失。部分醫生和患者表示,過去依賴的高階產品陸續被低價替代品取代,品質與安全風險隨之上升。

中國醫療自媒體「健識局」早在去年就曾報導,國際知名骨科設備製造商捷邁邦美(Zimmer Biomet)因多款產品在中國脊柱集採中失利,打算將旗下脊柱業務全面撤出中國。這意味著未來相關進口產品在中國市場將越來越難以見到。

醫療專家指出,中國醫療體系近年來大力推行集中採購與醫保控費。在實際操作中,一些高品質的進口耗材被排除在外,醫院迫於成本壓力只得停用,臨床醫生被迫採用替代品。短期內雖然降低了單個器械費用,但最終導致患者付出更高的經濟成本與健康代價。

上海居民陳先生對記者抱怨說:「看病越來越難,藥物品質越來越差。現在普通老百姓根本看不起病,前幾天我感冒發燒去醫院,雖然有醫保,但醫院讓我做了全面檢查,自費部分還花了1,300元,其中大部分是檢查費。」

業內人士擔憂,如果當局對進口藥、醫療器械和手術耗材的限制不解除,長期下去,中國部分外科手術將可能出現「開倒車」,醫療程度被迫下降。◇

延伸閱讀
TikTok跨足電商 或瞄準台韓
2025年09月07日 | 5天前
應對假訊息 阮俊達提4方法
2025年09月05日 | 7天前
普洱茶價格暴跌 收藏家巨虧
2025年08月27日 | 16天前
非洲網紅散播反美宣傳
2025年08月04日 | 1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