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聲・霧臺 魯凱古謠的呼吸在山谷間流轉

霧臺鄉各部落耆老盛裝齊聚舞台,以古謠唱出族群記憶與情感。(周永田提供)
霧臺鄉各部落耆老盛裝齊聚舞台,以古謠唱出族群記憶與情感。(周永田提供)

【記者廖儷芬/屏東報導】

在屏東霧臺鄉,來自多個部落的族人齊聚一堂,舉辦《洄聲・霧臺 Paelraelrange ki swavedaveday》成果發表會。
這場活動是「霧臺鄉魯凱傳統古謠採集製作出版計畫」的重要收成,也是族人共同守護文化的見證時刻。

現場氛圍溫暖而莊重。舞台前百合與野花交織成花海,襯托身著傳統服飾的耆老與青年。
攝影家周永田穿梭其中,以鏡頭記錄每一張專注的神情與真摯的笑容,將動人的歌聲化作永恆的影像。

身著傳統服飾的女歌者,笑容洋溢在發表會舞台上。身著傳統服飾的女歌者,笑容洋溢在發表會舞台上。(周永田提供)
頭戴花圈的男樂手坐於舞台一角,為歌聲增添溫暖和聲。頭戴花圈的男樂手坐於舞台一角,為歌聲增添溫暖和聲。(周永田提供)
現場收錄魯凱古謠,歌者專注聆聽與演唱。現場收錄魯凱古謠,歌者專注聆聽與演唱。(周永田提供)

每一首歌,都是族人的故事

主持人以魯凱語與國語交替介紹,台上台下皆是熟悉的面孔。
每一首古謠背後,承載著族人的生命經驗與情感。
此次由好茶、阿禮、谷川、吉露四個部落代表演出,展現各自的文化風格與情感記憶——
好茶部落的吟唱沉穩悠長,宛如山谷迴響;
阿禮部落的歌聲莊嚴厚重,彷彿祖靈低語;
谷川部落以清亮的音色訴說溪水與歲月的故事;
吉露部落則帶來如海潮般的節奏感,厚實和聲一波波湧動。
周永田的影像,成為這些樂聲最好的註解:有人凝望遠方、有人隨旋律輕輕搖晃,
也有人在空檔細心整理同伴的花環。這些細節,勾勒出文化在日常中的溫度。

戴著串珠與貝殼裝飾的女長者,目光溫柔而專注。戴著串珠與貝殼裝飾的女長者,目光溫柔而專注。(周永田提供)
霧臺鄉長者與歌者並肩站立,專注吟唱傳統古謠。霧臺鄉長者與歌者並肩站立,專注吟唱傳統古謠。(周永田提供)
兩位主持人以魯凱語與笑容迎接觀眾,為活動揭開序幕。兩位主持人以魯凱語與笑容迎接觀眾,為活動揭開序幕。(周永田提供)
頭戴羽飾與串珠的魯凱族長者,沉穩唱出古老的旋律。頭戴羽飾與串珠的魯凱族長者,沉穩唱出古老的旋律。(周永田提供)

文化的呼吸,在聲音與影像裡延續

這場活動不只是表演,而是文化的盤點與延續。每一次吟唱,都是土地與祖先的呼吸;
每一次快門,都是文化的見證。古謠存在於歌聲,也藏在衣角的織紋、眼神的交流與舞台下的笑語之間。

觀眾中,有人拿起手機記錄,也有人閉眼靜靜聆聽。當最後的大合唱響起,眾人的歌聲宛如一條看不見的河流,流向山谷,也流進每個聽者的心裡。

耆老們傳遞部落的文化記憶。耆老們傳遞部落的文化記憶。(周永田提供)
觀眾用手機記錄霧臺鄉古謠發表會,將珍貴歌聲與畫面留存。觀眾用手機記錄霧臺鄉古謠發表會,將珍貴歌聲與畫面留存。(周永田提供)
女歌者手持吉他自彈自唱,將古謠旋律傳向全場。女歌者手持吉他自彈自唱,將古謠旋律傳向全場。(周永田提供)

從現場到永續的記憶

主辦單位將各部落的演出完整錄製並上傳平台,讓更多人聽見這份來自山林的聲音。執行團隊回顧田野調查與錄音過程時笑說,錄音常被雨聲、風聲或小狗吠聲「遭遇突襲」,但這些聲音正是霧臺日常的印記,也讓人更深刻感受到古謠與土地、環境緊密相連。

霧臺鄉公所表示,推動《魯凱傳統古謠採集製作出版計畫》不僅是文化保存,更希望透過此計畫,將長者的智慧、青年的創意與部落的生活交織起來,凝聚世代共鳴。未來也將持續支持文化行動,讓魯凱文化在歌聲中延續、在土地上深耕。

本次成果發表會展現了霧臺鄉「由地方發聲、由地方詮釋」的文化態度。透過長者、青年、政府與專業團隊的攜手努力,魯凱古謠不僅被保存,更將以歌聲串連世代,凝聚族群,成為流轉於山谷間的動人呼吸。

女長者為族人整理頭飾,笑容洋溢著溫情。女長者為族人整理頭飾,笑容洋溢著溫情。(周永田提供)
青年歌者以清亮歌聲傳遞部落故事,背景映襯活動主視覺。青年歌者以清亮歌聲傳遞部落故事,背景映襯活動主視覺。(周永田提供)
《洄聲・霧臺 Paelraelrange ki swavedaveday》成果發表會。《洄聲・霧臺 Paelraelrange ki swavedaveday》成果發表會。(周永田提供)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