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光點】照服員處境需正視
從事照顧服務工作快一年了,這段時間,我深刻體會到,長照產業看似穩定,實則隱藏著不少難以忽視的問題。身為一名第一線照顧服務員,我不只見證長者的身體衰退與家庭的無力,更實際感受到人力短缺、制度不健全與照顧現場之間的巨大落差。
最明顯的,就是照服員流動率過高。同事來了又走,有些甚至撐不到三個月。原因不外乎:工作負荷大、情緒壓力高、薪資低、不被尊重。照顧服務並不只是體力活,更多時候,是情感與心理的付出。但往往努力得不到等值回報,久而久之,再有熱忱也會被磨光,這對服務品質也產生不小衝擊。
我目前負責的多是居家照顧。表面上彈性自由,實際上卻是工時零碎、收入不穩定。每趟照顧都要精算交通、時間與體力成本,但薪資並未反映這些真實付出。即使政府有補助,實際進入我們手中的常被層層制度、機構管理所稀釋,保障不足、待遇低落,讓人很難把這份工作當成長遠志業。
服務的過程中,我也觀察到照顧品質落差極大。不同單位、不同照服員的服務水準差距明顯。有些人細心、有耐心,也有人只是草草完成交辦任務。雖然每位照服員都需完成訓練,但實務上,真正決定服務品質的是經驗與態度。遺憾的是,目前缺乏具體的評核機制來確保服務的一致性與專業性,導致長者的尊嚴與安全常被忽視。
更大的問題在於整體市場供給素質不齊。一些機構為了降低人力成本,壓縮編制、縮短訓練時數,甚至未提供應有福利。專業分級與持續進修制度尚未建立,許多照服員做了多年,仍無職涯升遷機會。這不僅使人缺乏成就感,也讓社會對照服員這份工作缺乏尊重,長期下來,惡性循環持續加劇。
而除了照顧長者,我們也常協助他們背後的家庭。許多家庭照顧者已身心俱疲,當我們進入家庭時,不只是洗澡、餵食與陪伴,更多時候,是在協助家庭暫時喘息。我們也常在現場見到家屬爭執、情緒崩潰,這些現象反映出社會對家庭照顧者支援系統的不足。外部人力成了最後防線,卻沒有相對應的支持與資源。
我並不是抱怨,也沒有打算放棄。這份工作帶給我很多感動。每當長者安心入睡、家屬露出久違的笑容,我都感受到深刻的價值。然而,這份價值如果得不到制度與待遇上的肯定,那麼基層服務員的熱忱也終究會耗盡。
長照產業未來的發展已無可避免,但若不正視照服員的處境,再多的政策口號也只是空談。我衷心期盼,政府與社會能從制度上著手,不只是加強招募與補助,更應建立清晰的薪資架構、專業分級與職涯發展路徑。同時,也要提升社會對照服員這份工作的認同與更多尊重。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這條艱難的道路上繼續前行,穩穩站在第一線,為每一位需要被照顧的長者與家庭,提供穩定而有尊嚴的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