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輕視的隱形殺手——肺動脈栓塞
                臺灣高齡人口逐年增加,與年齡相關的慢性病和急性危症發生率也隨之攀升,其中「肺動脈栓塞 」更是高齡醫學中不可忽視的隱形殺手。由於症狀不明顯、易被誤診,發作迅速且致死率高,對年長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威脅。
肺動脈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是指血栓、脂肪或其他異物堵塞肺部動脈,導致血液無法順利流經肺臟,進而造成缺氧、血壓下降,嚴重時甚至可能引發猝死,常見成因是下肢深層靜脈淤積的血塊脫落,隨血流進入肺動脈造成阻塞。
臺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心臟內科醫師盧紀婷指出,高齡者血液循環較差、血管彈性降低,加上慢性病多、活動力下降或長期臥床等因素,罹患肺動脈栓塞風險顯著提升。尤其年長者本身血栓指數D-dimer容易升高,讓診斷更困難。
肺動脈栓塞症狀
肺動脈栓塞臨床表現極為多變,部分患者僅有輕微不適,甚至毫無症狀,這也是它被稱為「隱形殺手」的原因之一。常見症狀包括:
・突然或持續性呼吸困難。
・胸悶、胸痛。
・咳嗽、甚至咳血。
・頭暈、昏厥。
・心悸、心跳加速。
・如合併下肢深層靜脈血栓,還可能出現單側下肢腫脹與疼痛。
然而,這些症狀常被誤認為是其他慢性病的發作,尤其在高齡族群中,容易被忽略或延誤就醫,增加了致命風險。
根據臨床統計,急性大範圍肺動脈栓塞若未及時處理,死亡率可能高達九成;即使是中小範圍栓塞,兩週內的死亡率也不容小覷。
診斷需多重工具輔助
由於肺動脈栓塞的症狀多變且診斷困難,醫療團隊必須高度警覺,才能及早發現並介入治療。
D-dimer血液檢查:若數值異常則進一步檢查。
下肢靜脈超音波:檢查有無深層靜脈血栓
胸部電腦斷層(CTPA):確診肺動脈栓塞的黃金標準。
心臟超音波輔以評估右心功能:因肺栓塞嚴重可能導致肺動脈高壓及右心衰竭。
肺通氣灌注掃描及肺動脈造影:診斷肺動脈栓塞的高準確度檢查,為侵入性檢查,需評估個別風險。
治療肺動脈栓塞首要目標是防止血栓擴大與新血栓形成。抗凝血藥物是基本治療方式,對於重症或血流動力學不穩定者,則使用血栓溶解劑,或考慮導管介入,甚至手術取栓。若患者無法使用抗凝藥物或血栓反覆發生,則可考慮植入下腔靜脈濾網(IVC filter)預防血栓自下肢進入肺部。
盧紀婷強調,肺動脈栓塞是不容忽視的「隱形殺手」,若未能及時診斷與治療,死亡率可高達30%以上。高齡者及高危險族群,應避免長期臥床與久坐,定時活動下肢,穿著彈性襪促進靜脈回流,並控制慢性病、戒菸、維持適當體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