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擬繞道銷台 泰廠被指勞工地獄

圖為2024年4月,山東省煙台市一個港口,比亞迪電動車正在等待裝載出口。(STR/AFP)
圖為2024年4月,山東省煙台市一個港口,比亞迪電動車正在等待裝載出口。(STR/AFP)

【記者戴德蔓/台北報導】

旅居泰國、長期關注中資企業動態的粉專「泰爸噗嚨共」近日在臉書發文指出,比亞迪(BYD)擬透過泰國工廠出口電動車到台灣,形同「洗產地」,涉及政治與經濟滲透。

泰爸批評,比亞迪泰國廠名聲在當地「臭不可聞」,連泰國法規要求的40%在地零組件比重都未達標,卻想來「洗台灣人」。他指出,該廠僅組裝廉價海豚低階車型CKD套件,將中國整車先進口泰國,再轉出口台灣,「這就是中國夢的企業,繞道泰國洗產地的爛劇本」。

他並分享一篇題為〈全球電動車第一品牌下的泰國勞工夢魘〉的貼文,揭露比亞迪羅勇工廠前泰國員工的控訴,形容這是「從希望,到爛到發臭」的職場地獄。

該名前員工說,他一年前帶著期待進入這家新設工廠,然而才上班第二天,問題便接連浮現——休年假會被扣勤勉獎金;請病假即使有醫生證明,也被當作「缺勤」,福利同步削減。KPI獎金名存實亡,公司以「產品沒品質」為由拒發。

工作環境同樣惡劣。前員工說,生產線沒有冷氣、沒有風扇,員工在高溫中作業,冷氣僅設於中國主管辦公室。為省電費,連靠近生產線的燈都關掉。

升遷制度更是黑幕重重。該員工透露,職位晉升靠的是「拍馬屁」甚至「身體交易」。一名20歲出頭的泰國女子,與中國主管發生關係後,不到一年便升任經理;反觀具國際大廠經驗的泰國員工,卻只能領最低工資。

泰爸直言,這不是電動車的未來,而是泰國勞工的地獄。外資進入泰國,尤其是電動車等新興產業,並不必然帶來「更好的機會」。

網友留言指出,中資企業在泰國的影響力持續擴張,比亞迪等公司大量引進緬甸、柬埔寨勞工壓低泰國人工資;打著「泰國製造」名義,卻是迴避關稅、將利益輸回中國。這種假自由貿易模式,是中共以企業滲透取代武力的「經濟侵略」,一步步擴張對東南亞的掌控力。

泰爸補充,原以為比亞迪會採用過去台灣「裕隆模式」以合資進口電動車,沒想到這次直接由中資太古出面「直球對決」,連戲都不演了,這已不只是貿易行為,而是對台灣的統戰試探。

「不能只談經濟、不談風險,不能只看補助、不看滲透。」他呼籲台灣社會,面對中資輸入必須保持高度警覺。◇

延伸閱讀
憲判不必遵從?立委:拒破壞民主
2025年08月07日 | 4天前
7日接連兩起地震 東部外海規模6.2
2025年08月07日 | 4天前
手法同認知戰 惠頓批台 訊息鏈曝
2025年08月07日 | 4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