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vs.感覺|慢性疼痛源自大腦嗎?

慢性疼痛通常難以治療。諸如止痛藥、影像掃描或手術等常規手段往往效果不佳,患者陷入疼痛循環的同時卻沒得到真正的解決方案。
倘若我們不再僅僅關注受傷的身體部位,而是聚焦於患者的整體身體情況會怎樣?
一種以「人」為中心的整合性疼痛護理方法不僅關注局部身體結構,還將神經系統、免疫反應、創傷史及生活方式納入考量,從而提供更全面的視角,並可能據此取得更好的療效。
|不要依賴止痛藥|
有20多年經驗的資深疼痛醫學專家德帕克‧拉文德蘭(Dr. Deepak Ravindran)在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表示:「用於慢性疼痛治療的多數藥物,無論是非類固醇抗發炎藥、鴉片類藥物,還是神經類藥物,往往只對三分之一左右的患者有效。」
拉文德蘭提醒,鑑於藥物本身的副作用,不要過於依賴藥物。
他說明,這些藥物臨床試驗結果或許無法等同於現實實際效果。現實中患者往往伴有憂鬱、焦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或糖尿病,這些因素通常不會被包含在臨床試驗中。這種差異導致藥物效果被高估,或低估其在複雜病史患者中的風險。
「實驗結果並不總能直接轉化到現實中。」拉文德蘭強調。
舉例來說,鴉片類藥物或可在短期內帶來疼痛緩解,但其長期風險嚴重,包括:依賴性、情緒障礙、激素紊亂、疼痛敏感性增加,甚至某些情況下增加失智風險。
由於臨床時間緊促,藥物在多數情形下依舊是默認選項。「當你只有10~15分鐘可與患者交流,止痛藥似乎成了唯一選擇。」拉文德蘭解釋,「但如果藥物不起作用,我們就需要拓寬視野,更深入的進行探究。」
止痛藥阻斷疼痛訊號
慢性疼痛分為「傷害性」(發炎或組織受損,刺激「傷害受器」的疼痛感受神經),以及「神經性」(神經損傷或故障引起疼痛)。止痛藥對傷害性疼痛有效,但對神經性疼痛效果較差。「當神經系統處於過度敏感狀態時,多數藥物效果都不會好。」拉文德蘭表示。
■ 傷害性疼痛包括:急性損傷、骨折和關節炎,這類疼痛或伴有發熱症狀。
■ 神經性疼痛:可能源於術後神經損傷,或多發性硬化症、巴金森氏症和糖尿病周邊神經疾病。治療通常需要強效標靶藥物、脊髓刺激、神經阻斷或靜脈注射等方法。非神經痛疾病包括:纖維肌痛、偏頭痛、大腸激躁症,以及無明確結構性改變的腰背痛。
在當前治療中,造成疼痛的生活方式因素往往會被忽視。根據一項2020年研究,有效的疼痛療法應為多模式且個人化的,首先需轉變對疼痛本身的認知。
|大腦決策,影響痛覺|
「現今的醫療領域觀點普遍認為,疼痛必定來自身體受損部位,可通過觸摸、按壓或掃描加以識別。」拉文德蘭說。
然而,過去20年裡,神經科學表明疼痛要複雜得多,不僅僅是對損傷部位的直接反應。「疼痛是大腦基於以往經驗和情境所做出的決策,以決定其是否需要受到保護。而自我保護決策會進而製造痛感。」拉文德蘭表示。
這解釋了疼痛為何會在傷口癒合後持續,以及在無明顯外傷情況下出現。不過,許多臨床醫生仍主要聚焦於身體結構性解釋。
「若我們陷入身體結構性思維,即會陷入死循環,從而去做更多掃描、手術以及二次手術,而患者依舊備受折磨。」拉文德蘭說。
一種常見但較具誤導性的疼痛應對方法便是影像檢查。拉文德蘭指出,掃描結果與疼痛感知之間會出現明顯脫節。核磁共振顯示,許多有局部身體問題的人往往並無痛感。
研究顯示,67%的無症狀人群在醫學掃描中被發現有「股骨髖臼夾擠症」問題,75%的無症狀老人有椎間盤突出,而40歲以上無症狀人群中有43%出現骨關節炎症狀。
「結構性改變會隨著年齡發生,通常不會引起疼痛。」拉文德蘭說。
另一方面,接受假手術(未進行任何實際修復)的人,所獲得的改善與真正接受手術的人相同。
「這種儀式感是有意義的。大腦的期望所引發的反應可以非常強大。」他說。
大腦利用疼痛作為保護機制
如果痛感源自大腦自我保護機制,我們需要問:「它試圖防禦的是什麼?」若一個人沒有受傷及感染跡象,那麼其日常生活、神經系統或免疫系統中是否存在別的問題?
「疼痛不僅僅是一種生理感知——它還是一種由大腦對接收到的刺激進行解讀所塑造的情緒體驗。」拉文德蘭指出。感官輸入來自內部及外部兩個來源。
內部方面,大腦通過內感受接收訊號,包括來自內臟和腸道的反饋,而這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微生物組、免疫系統和迷走神經的傳遞。外部方面,大腦通過皮膚(觸覺)、眼睛(視覺)和鼻子(嗅覺)蒐集訊息,並將這些資訊與記憶中儲存的過往經驗進行比較。
疼痛是來自感官反應,這種反應會經過一個不斷評估威脅的過濾系統。免疫系統在此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它包含關於病原體和風險記憶的細胞,從而促使身體做出防禦反應。
大腦按保護所需程度,釋放促炎化學物質,導致低度神經性炎症等附帶損傷。拉文德蘭指出,免疫系統、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緊密相連,構成統一的防禦體系,幫助監測、保護並適應我們所處的內外環境。
疼痛背後:長期壓抑的情緒
對於大腦在痛感中的作用,創傷治療師兼作家帕特里夏‧沃比(Patricia Worby)持有相同看法,儘管她以不同角度看待這一情況。
沃比向《大紀元時報》表示,多數慢性疼痛為大腦感知,根源於未被識別的情緒而非組織損傷。她補充道,治癒需確保人們能安全的直面並處理那些被長期壓抑的情緒。
此外,疼痛的有效管理也有賴於應對方法的進一步擴充。
替代性疼痛治療
拉文德蘭指出,有很多證據表明,多種方法可在不依賴藥物及手術的情況下幫助管理疼痛。
■ 營養:
飲食攝入會影響我們自身痛感程度。超加工食品、糖和精緻碳水飲食會增加發炎,進而加重疼痛,且無論其源於受傷、神經損傷還是敏感的神經系統。另一方面,富含天然、未加工食品的飲食則能平緩免疫系統並減少疼痛訊號。
■ 恢復性睡眠:
睡眠品質差與痛感增強密切有關。幫助患者改善睡眠,例如規律作息以及白天充足自然光接觸,是治療的重要一環。
■ 運動:
重量訓練和核心訓練有益於管理慢性腰背痛。研究還發現,瑜伽和物理治療對慢性非特異性腰背痛同樣有效。
■ 平緩神經和免疫系統:
通過呼吸訓練、冥想及減壓技巧來平緩神經系統。諸如緩慢的腹式呼吸和方形呼吸(吸氣、屏息、呼氣、屏息,各持續數秒)可幫助減輕疼痛和緊張感。
基於正念的療法,如正念減壓療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也被證明對慢性疼痛患者有所幫助。
■ 創傷知情照護:
當一個人在18歲以前經歷過強烈且持續的創傷時,他們的神經及免疫系統會受到不同程度影響。發育期神經和免疫系統受到持續影響,會改變人體對危險的警覺方式及自我保護機制。
幫助神經系統重獲安全感是關鍵。沃比表示,這包含呼吸訓練、敲擊、眼球運動、聲療及迷走神經維護等方法。
作者介紹:
Zena le Roux是一位健康記者,擁有調查性健康新聞的碩士學位,同時也是一位認證健康與營養教練,專長於功能性營養學。她接受過運動營養、正念飲食、內在家庭系統及多重迷走神經理論的訓練,目前在私人診所執業,並擔任英國某健康學校的營養教育者。
英文報導請見英文《大紀元時報》:Why Chronic Pain Is Driven by the Bra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