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青少年沉迷社群、性影像外流機率高5倍

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簡稱兒福聯盟)20日公布兒少網路安全調查,發現有超過八成的青少年每日使用社群媒體,性影像外流比率8.7%,同時發現社群沉迷者外流性影像的機率比不沉迷者高出五倍多,另有五成八青少年愛用生成式AI,卻有六成從未或鮮少查證資訊真偽,顯示數位素養教育仍有很大改善空間。
兒福聯盟發布「2025年台灣兒少網路安全調查」,針對全台六千多位國、高中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青少年對社群媒體高度依賴,每日使用比率達84.6%,其中有13.6%陷入沉迷狀態。另外,有8.7%表示自己或同學曾外流個人性影像,較兒盟2023年調查的更高,顯示青少年性影像外流比率明顯上升。
進一步分析發現,青少年每增加一個年級,自己外流性影像的機率提升19.6%;男性的外流機率比女性高出84.6%;而社群媒體沉迷者其外流性影像的機率比不沉迷者高出五倍多,顯示沉迷社群媒體與性影像外流問題密切相關。
兒盟呼籲,家長應及早觀察孩子是否過度依賴社群媒體,並在日常生活中建立明確且適齡的使用規範,協助孩子養成健康的上網習慣。
調查也發現,近年來生成式AI技術推陳出新,也直接影響兒少的數位使用行為,有58.4%青少年至少每週使用一次生成式AI,其中有兩成學生高頻率使用,但有超過六成學生不會查證AI資訊真偽。
兒盟指出,教育部現行的「中小學生數位教學指引」雖已納入AI相關內容,但調查顯示,僅約1/2的學生曾與老師討論過生成式AI的使用風險,然而,這樣的討論能顯著提升學生在使用AI時的謹慎程度,包括查證資訊真偽與避免上傳個人資料。
兒盟建議,學校應明確教授學生評估AI回答的精確性、辨識偏見與正確使用方法,以及在教育部現行指引上進一步增加實用教案,並落實於校園實行。同時,針對AI帶來的數位挑戰,兒盟呼籲,家長應落實「AI教育五要」,包含要關心、要互動、要查驗、要檢視、要質疑,培養批判思考能力,而非全盤接受所有AI提供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