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手冊挨批偏頗 教團:應中止推廣

今年5月金門某國中段考題目出現涉及性暗示詞彙,引發全國公憤。教育團體19日質疑,教育部國教署7月提供的《中學全面性教育教學指引手冊》,內容偏頗且包括使用具有性暗示且負面的教學素材,並有鼓勵情慾探索、揭露隱私風險,呼籲教育部立即中止推廣本手冊。
國教行動聯盟、台灣性教育學會19日共同召開記者會,質疑該指引手冊存在多項問題。國教盟理事長王瀚陽指出,包含要求學生自我揭露的隱私風險、情慾探索取代風險管理、使用具有性暗示的教學素材、以YouTube或街訪影片取代科學實證、教學目標說要深度思辨卻缺乏評量機制、以教學指引為名卻與現行課綱脫鉤等十大破口。
王瀚陽認為,真正該教的風險覺察、拒絕技巧、延後發生性行為反被邊緣化,這樣的指引手冊一旦入校,將造成隱私外洩,校安、性平通報暴增,呼籲教育部立即中止推廣本手冊。
台灣性教育學會監事、輔仁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副教授鄭其嘉指出,針對陰莖的課程設計使用充滿性暗示的雙關語和戲謔口吻,或計算包皮長度等,根本沒有教育價值,性教育不該只是大膽談性,而是引導學生認識自己、尊重他人。
台灣性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師大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名譽教授晏涵文指出,全面性教育有助延後第一次性行為發生時間、降低風險、增加避孕與保險套使用。但這份指引名不符實,若為補足現有教學卻未提現有課綱,與108課綱的素養導向教學格式大相逕庭,學習目標與教學活動無法對應,又無學習評量。
教育部回應,這份教學指引由國家教育研究院補充納入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手冊,並由國教署委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研發,廣邀性別教育、心理輔導、教師、家長團體、特殊教育、心理師及性平團體等專家學者參與,再由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委員、健康與體育領域輔導團及國家教育研究院等專家學者進行書面審查並提供修改建議,以確保指引的專業性、公開性與課綱一致性。
針對外界質疑,教育部澄清,引用網路資訊是為了讓學生理解與辨識或澄清性別迷思,且各單元設計均兼顧「情慾探索」與「風險管理」二面向,並與學生共同討論,取代教學者單向灌輸,未來也會蒐集多方意見做滾動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