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溫會透漏什麼健康訊號?

你的「正常」體溫,可能並不像你想的那樣正常!
我們經常提到的標準體溫攝氏37度,早在近兩個世紀前就被確立了。但最新研究表明,我們的「體內溫度計」其實會因多種因素而波動。
從年齡、性別,到一天中的某一時間,甚至你居住的地方,體溫計上的數字,所能傳達的訊息,遠比只是「正常」或「發燒」要複雜得多!它們甚至可能暗示著未被發現的健康問題,某些還可能相當嚴重。
其實,「正常」體溫其實「很少」像我們想的那樣高。
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從2008~2017年間,在史丹福醫療保健中心分析了超過12.6萬名病人的口腔體溫。他們還記錄了每位病人的身高、體重、性別、年齡,以及測量體溫的時間。
這項研究結果在2023年的9月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學》上,顯示人體平均體溫大約是攝氏36.6度左右,幾乎比長期被視為「正常值」的攝氏37度低了一些。但這是否意味著:自19世紀以來人體體溫有所下降?答案或許並非如此。
「正常體溫」由來
19世紀中期,德國內科醫生、醫學教授卡爾·賴因霍爾德·奧古斯特·溫德利希(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從約2.5萬名病人中,測量了超過100萬次的體溫後,給出了正常體溫的上限。他實際上記錄的是一個體溫範圍。
他也指出,男性和老年人的體溫普遍低於女性和年輕人;而一天中較晚時間的體溫,普遍較高。只是這個平均值——攝氏37度——後來被根深蒂固的認為是「正常體溫」的標準了。
對自己體溫在一天中如何波動感興趣的人,研究團隊還基於最新數據,開發了一個線上的個性化體溫範圍計算器,供民眾使用。
口腔體溫 通常不太準!
紐約王后區諾斯韋爾長島猶太森林山醫院急診醫學主任克里斯托弗·卡蘭德雷拉(Dr. Christopher Calandrella)博士在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指出,口腔測量的體溫,往往不如核心體溫(編注:人體內部重要器官,如大腦、心臟、肝臟等,所維持的恆定溫度)準確,通常會偏低。
「如果臨床醫生懷疑病人發燒,但口腔體溫並未顯示發熱,那麼通常會進一步測量核心體溫。」他說,「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在判斷病人是否可能有感染時,醫生並不會僅僅依賴體溫這一項指標。」
醫生還會綜合考慮患者的自述,他們是否有發熱或寒顫病史、皮膚是否摸起來溫熱、面色是否潮紅,「以及其他提示感染的症狀。」卡蘭德雷拉醫生補充道。
有趣的是,體溫低於正常值和高於正常值的發燒,是一樣的——都在提示可能有潛在的嚴重健康問題。
低體溫症的健康問題
體溫低於正常值,在醫學上被稱為低體溫症(hypothermia),其成因不一定是長時間暴露在寒冷環境中。它也可能悄悄的提示某些潛在健康問題。當體溫低於攝氏35度時,就屬於低體溫症了,這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嚴重影響。
尤其是,當你的體溫無明顯原因的低於平時的正常狀態時,可能預示著以下六種疾病:
◎甲狀腺功能減退症
持續性低體溫的常見原因之一是甲狀腺功能減退。甲狀腺負責分泌調節新陳代謝和體溫的激素。當甲狀腺功能減退時,新陳代謝減慢,激素分泌減少,常常導致體溫低於正常值。其他症狀還包括:疲勞、體重增加和脫髮。
◎ 嚴重感染
敗血症或尿路感染等,也可能導致體溫下降。在嚴重情況下,當身體無法有效對抗感染時,體溫可能異常下降。這類感染需要及時的醫療干預,以防病情進一步惡化。
◎ 糖尿病控制不良
未妥善治療的糖尿病可能引發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當體內胰島素不足,導致血液中酸性物質過多,從而引起體溫下降。此外,由糖尿病引起的神經損傷(神經病變)也可能導致患者更容易感到寒冷。
◎ 低血糖
血糖過低可能因胰島素使用不當、飲食不足或藥物服用不當而發生,表現為發抖和體溫下降。
◎ 愛迪生氏症
患有愛迪生氏症(Addison’s Disease)時,腎上腺無法產生足夠的皮質醇和醛固酮——這些激素有助於調節新陳代謝、血壓和體溫。低體溫是這種罕見疾病的表現之一。
◎ 貧血
貧血是指體內紅細胞或血紅蛋白不足,導致氧氣輸送能力下降。器官組織因缺氧而可能出現低體溫。
如果你經常出現低體溫,同時伴隨其他令人擔憂的症狀,務必諮詢專業醫生。通過全面檢查與評估,可以判斷是否存在潛在的健康問題需要處理。
英文報導請見英文《大紀元時報》:What Body Temperature Really Says About Your 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