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蘿蔔快跑」擬進軍歐洲

百度8月4日宣布與美國叫車公司Lyft合作,計畫自2026年起率先在英德兩國推出旗下自動駕駛計程車服務「蘿蔔快跑」(Apollo Go),並在數年內於歐洲多國部署數千輛車輛。此被視為中國科技巨頭意圖擴張全球自駕市場版圖,引發外界關注安全、技術及政治上的風險。
百度與Lyft雙方聲明指出,計畫部署的自動駕駛車目前仍有待「監管批准」。路透社分析,此合作顯示百度持續加快國際化步伐,意圖在自動駕駛領域與Waymo、Cruise等競爭。值得注意的是,「蘿蔔快跑」過往在中國營運期間曾傳出多種問題,包括誤判行人、頻繁急剎、無預警變換車道等情況,這些紀錄恐成為其進入歐洲市場的潛在阻力。
據報導,Lyft近年在歐洲市場存在感不高,直至近期收購德國打車平台FreeNow,才藉此打開通往9個國家、超過150座城市的服務網絡。但上述合作尚未決定是否透過FreeNow平台提供服務。
百度自2021年起已在北京等地營運無人計程車,讓用戶透過「蘿蔔快跑」應用平台叫車。今年7月,百度與Uber達成協議,計畫在中東與亞洲市場將「蘿蔔快跑」導入Uber平台,並擴展至美國以外的地區,歐洲也將包含在合作範圍內,但啟用時間未定。
中資主導自駕車入歐洲 面臨國安與資安審查
針對此合作的經濟與政治影響,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教授孫國祥向《大紀元》表示,在中美、中歐科技與貿易摩擦加劇的背景下,中資主導的無人駕駛車隊進入歐洲,勢必面臨國安與資安審查。
他就雙方合作的經濟考量分析說,對Lyft而言,此舉有助擴大北美以外的業務版圖,提升在歐洲的市占率,與Uber、Waymo等抗衡;百度則可分攤研發成本,並帶動其在歐洲及全球汽車科技的競爭力。
然而,歐盟與英國對涉及數據與傳輸基礎設施的中國企業態度謹慎,孫國祥推測,能不能批准還很難說,尤其在華為、TikTok(抖音國際版)的安全審查案例後,政治阻力不可小覷,「雖不至於絕對會被否決,但實際批准程序將取決於數據的儲存方式、營運透明度、安全審查能力等條件,以及時局的變化。」
《大紀元》時評專欄作家王赫則認為,歐洲在無人駕駛領域落後美、中兩國,對中國自駕車具市場吸引力,合作屬商業決策。但他直言,能否進入市場的關鍵在於是否滿足歐洲嚴格的技術規範與安全要求,「即使簽了協議,若技術不過關,歐洲也不可能批准」。
外界對百度自動駕駛叫車服務「蘿蔔快跑」的安全性存疑。《商業內幕》今年2月披露,一名舊金山工程師索菲亞董(Sophia Tung)在深圳搭乘「蘿蔔快跑」時,車輛急加速、多次急剎、變道不打方向燈,甚至需安全駕駛員緊急接管方向盤,以避免與其他車輛碰撞。2024年7月,武漢一輛「蘿蔔快跑」網約車撞上行人事件也引發網路熱議。
孫國祥表示,百度車輛在中國營運雖累積一億多公里,但時有誤判行人、緊急制動失誤、違規變道等爭議,該系統採用的「雲端遠端控制」模式,在歐美普遍認為屬高風險,因網路延遲或系統被入侵均可能導致事故。王赫也指出,自駕車涉及大量地形數據與感測影像,在中國屬國家機密,涉及資訊傳輸的政策限制或成歐洲監管關注焦點。
資訊有被中共索取的風險 促各國政府加強審查
歐盟《個資保護法規》(GDPR)對資訊主權要求極高,如何符合歐方標準將成監管審查重點。外界擔心,「蘿蔔快跑」的人臉辨識、行程紀錄、App管理等資料蒐集功能,可能受中國《信息安全法》約束,資料有被政府索取的風險。
孫國祥認為,中國科技公司藉助國際平台,加速與大廠競爭市占率,但與全球科技脫鉤的大背景下,跨國合作也可能促使各國政府加強審查,設置更多條件。王赫則直言,中國無人駕駛技術尚未成熟,「近期內看不到大規模全球擴張的前景」。他提醒,這則新聞更多是一項商業推廣計畫,落地可能性仍有待觀察。◇